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欧债危机三周年:信心和决心能抵御解体之“狼”

2012年10月18日 14:4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2009年10月20日,希腊宣布财政陷入赤字危机,被媒体视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引爆点”。3年来,每到重要节点,“狼来了”的呼声此起彼伏,欧元区将解体的预测不绝于耳。最近西班牙国债信用被降级、希腊能否获得新援助又引发“狼来了”的喊叫声,成为18日开幕的欧盟峰会之焦点。

  然而,欧元区解体“这匹狼”迄今还没从地平线上出现,这是为什么?应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欧洲一体化自身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纵观战后欧洲的发展,一体化是主旋律,给欧洲带来了持续和平与繁荣,这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欧元的引入是欧洲一体化的重大成果,其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而非经济的自然产物。回想欧元处于酝酿阶段之时,时任德国央行行长卡尔·波尔说,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欧元出现“还要等上100年”。

  然而,在一批欧洲政治精英们的推动下,欧元在世纪之交正式面世。这不仅改变了人类文明关于主权的一般概念,而且大大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欧洲的繁荣。反过来说,欧元区会不会解体,严格来说不仅要看经济,更重要的是在于欧洲的决心和信心。这就是为什么当希腊政府去年事实上已经破产,欧洲人还是通过债务减记、提供有条件援助等方式让其留在欧元区。

  其次,欧洲的自我救助、自我修复能力不可低估。应该说,从欧元面世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欧洲经济经历了一段黄金期,欧元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尽管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双重打击下,德国、法国以及其他中北欧国家的实体经济并未萎靡,德国去年经济增长率甚至高达3%。更何况,整体上欧元区的经常账户是盈余的,其整体财政赤字占比远比美国低,因此“欧洲人自己能解决债务危机”的说法,并非虚言。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救助与“财经纪律”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国家利益和欧盟整体利益间找平衡。欧洲人为此一直争吵不休,预计也将是此次欧盟峰会的焦点。三年来,欧洲一直在展开“挤牙膏式”救助,跌跌撞撞发展到今天,终于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救助架构:一是欧洲稳定机制展开有条件救助,二是欧洲央行启动“不封顶”直接货币交易计划进行“兜底”。换句话说,无需外援,欧洲依靠自身力量已经建立了一道“防火墙”。

  既然如此,为什么经常有人喊“狼来了”呢?

  主要是一些人仅从市场投机角度来看待欧债危机,依循债务收益率、债务评级之类的经济指标轻下结论。一看到西班牙、意大利国债收益率超过某个所谓的警戒线,就高呼“欧元区不行了”。

  希腊依然是欧元区的头号“定时炸弹”。虽然雅典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紧缩和经济变革措施,但这些措施是否落到实处仍值得怀疑。希腊一国退出尚“可控”,但一旦形成连锁反应,南欧国家集体退出,将会给全球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另外,美国和英国一直有打压欧元的战略意图,巩固美元霸权。欧元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发展成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和贸易货币,现钞流通量甚至超过美元居世界第一,威胁到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警告:“欧元将超过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储备货币。”

  欧债危机的核心症结是竞争力问题。欧元区内部,尤其是欧洲申请全面救助的债务危机国家与中北欧在竞争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如何缩小地区失衡问题,是欧洲的一个严峻挑战。如何解决财政紧缩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欧洲面临的另一个悖论。少花钱固然好,但发展经济就得多花钱,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欧债危机让欧洲分化,“双速欧洲”、“多速欧洲”越来越成气候。英国去年12月反对“财政契约”,多少有点自绝于欧洲大陆,德国主导的“柏林俱乐部”已决定甩开英国另立炉灶。这些趋势值得关注。

  欧元向何处去?有人迷茫,有人极端,有人理智,欧洲正流行“头脑风暴”。应该看到,主流的意见依然是强化欧洲一体化而非倒退,信心和决心是抵御欧元区解体的必要和先决条件。(记者吴黎明)

【编辑:孟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