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利在长远

2013年05月08日 11:0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制定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相关政策”被列为今年的一项改革重点。

  业内专家指出,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是当前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开辟境内投资者的新投资渠道、配合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实施、分散和化解国内金融风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此举对A股短期利空、长期利好。”一位财经专栏作家这样评价。

  不过,股市的表现却与上述评价有不少距离。至5月7日收市,上证指数收于2235.58点,上涨4.41点,涨幅0.20%;深圳成指收于9022.90点,上涨25.83点,涨幅0.29%;而香港恒生指数收于23047.09点,上涨132点,涨幅0.58%。两地股市呈现短线价涨量增的行情,香港市场比内地市场涨幅要大一些。

  回顾2007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拟批准我国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即拟推出“港股直通车”时,在此利好的推动下,香港恒生指数一度创下历史新高。

  “但这次真的不一样了。”有金融专家分析说,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而且是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当前的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着重强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通过释放改革开放红利来促进经济发展和让民众分享红利,因此让境内投资者能够规范投资境外市场的制度创新顺理成章地提上议事日程。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并没有停止,而是循序推进。如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扩大,国内银行机构和证券公司也跟随“走出去”企业到境外为其提供投融资服务;国内证券类投资机构“走出去”与国际证券投资类机构“走进来”,这种双向流动不断扩大,促使QFII和QDII的规模成倍增长。今年年初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在今年稳妥推进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积极做好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相关准备工作,逐步扩大民间对外投资。值得关注的是,与QDII中的境内机构投资不同,QDII2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条件下,有控制地允许境内个人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一项制度安排,即此前市场一直热议的“港股直通车”制度。如此看来,当前国务院提出“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水到渠成。

  这项制度推出和实施后,将使国内具备条件的个人投资者获得一种合理合法的新投资渠道,即将一部分资金投资到香港等境外资本市场,或到境外进行直接投资,这既可分散投资风险,又可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当然,允许境内个人投资者投资境外市场,并不意味着投资境外市场一定能赚钱,只是提供一种合法合规投资境外市场的机会,这是投资者应有的一种权利。“制定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相关政策”,应当涵盖针对到境外市场投资的境内个人投资者权益保护。

  新浪财经的评论员分析说,开通个人境外投资,就是给A股的投机炒作降温。实际上,在A股参与投机炒作的资金,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投资渠道所致。如果有了合适的投资场所,这些资金中的大部分会转向有投资机会的海外市场。A股的投机性炒作少了,价值投资的风气才会逐步形成,只有A股市场良性发展,全球的投资资金才会逐步向A股倾斜,A股的长期发展才有保障。

  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也是深化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整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与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重要改革相配合,协同推进。在中国企业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形势下,在境外的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地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境外机构持有的人民币也开始获得合规渠道。在此形势下,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表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会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已开始提上改革议程。当然,这两项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国内个人投资者的积极参与,而且其改革的红利也应让广大的国内个人投资者分享,这是推进改革不能忘记的目标之一。卓尚进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