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用记录不良”影响大 个人信用需积累

2013年09月02日 10:22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住在北京的张女士很苦恼。上个月,她看中了一个楼盘,打算贷款购买作为自己的婚房。在申请房贷时,因“信用记录不良”被银行拒绝了。原来张女士持有的某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因她时常疏忽忘记还款而出现了多次逾期记录,虽然后来还清了滞纳金和利息,但是不良记录依然存在。

  这种事例并非个案。如今征信体系已经广泛应用于个人信贷业务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买房购车,还是申办信用卡、创立个体企业,只要市民有融资的需求,都要具备良好的信用记录。信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范畴,更演变成了经济领域的一张通行证。

  据了解,很多市民并不清楚如何建立和查询个人的信用记录,如何积累个人信用。因此,在无意间,便出现了信用卡逾期、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而不自知以及信用欺诈等情况。

  征信领域的相关专家表示,“信用报告是个人信息历史的客观记录,可以为今后个人的信贷行为积累价值。”专家称,个人应重视并定期关注自己的信用记录,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征信业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每年两次免费获取本人的信用报告。“要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信息权益,当合法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时,个人可以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投诉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专家提醒道。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累积信用财富也有它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向银行“借钱”是信用记录建立的方式,而作为一般消费者,向银行“借钱”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办理信用卡。懂得合理用卡,对持卡人的信用积累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于个人过去的信用记录对未来新的信用活动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早借钱、早立信”的信用观念。多家商业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通常情况下,只要申请人年满18周岁,有固定工作及稳定收入,便可以凭身份证和收入证明办理信用卡。尽早办理可以为未来开展其他的信贷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培养自己的信用理念。

  一位银行内部人士透露了一些用卡小窍门,比如如何提高信用度方面,在当前的信用额度下尽量增加刷卡次数,并在多家商户、多个消费领域使用信用卡消费,能够帮助客户快速累积信用记录,提高信用度。

  同时,该人士还对安全用卡进行了提示:尽量避免信用卡被盗刷,不要将卡号和密码告诉他人,更不要转借给别人使用;刷卡消费输入密码时,尽可能用身体或另一只手遮挡操作手势;刷卡消费发生异常,如发生卡重复扣款等现象,及时与银行联系。

  针对时常有客户因疏忽忘记还款现象,某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银行对客户的信用报告负有如实上报的义务,要真实的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反映客户的信用卡账户逾期情况,同时银行会对客户的欠款情况通过各个渠道进行提示。因客户自身原因造成逾期,无论金额大小,都会如实上报人民银行。因此,该负责人提醒持卡人应该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关注自己的贷款账户,按时足额还款,以免影响到个人信用记录。“不过根据新修订的《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容时容差’的新规,持卡人可以享有一定的还款宽限期和小额欠款不计收利息的人性化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持卡人维护个人的信用记录。”该负责人补充道。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信用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持卡人去关注,去爱护,去有效地积累。

  那么在使用信用卡时持卡人该如何积累呢?有关业内人士作出如下提示:

  一是关注个人信用。持卡人应该尽量记住自己的信用卡和每笔贷款的还款时间,注意银行对账单的信息,留意银行的催款通知。定期查询自己的信用记录,当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时,及时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二是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适当借贷,及时还款。如果信用卡用户因种种原因当月不能及时还款,可以申请延期或者办理信用卡分期业务,从而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三是出现问题及时补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会根据整体的信用记录判断个人信用状况。如果个人贷款已经出现逾期,应尽快还上逾期款项,避免出现新的不良记录,同时重新建立守信记录,证明自己信用状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采取这些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相信信用终会“用事实说话”,为个人带来更高价值的回报。辛铭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