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理财方向转变 “风险共担”成发展方向

2013年09月04日 14:16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近段时间,一些银行发行浮动收益、风险自担的理财产品,一改过去银行理财“风险低”、“类存款”的特征,向“基金化”方向转变,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指出,高风险对应高收益,客户选择产品更加谨慎,才是银行理财应有的发展方向。

  银行理财不再“像存款”

  日前,上海农商银行发行了一款名为“鑫意理财福通2013902人民币理财产品”,其独特的收益结构引发了市场关注。

  记者从该产品的《风险揭示书》上看到,该产品期限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4.50%~5.40%。此外,在产品到期后,对高于年化收益率5.40%的收益部分,客户能按80%的比例获取浮动收益,银行按20%的比例收取业绩报酬。这在以往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十分少见。

  此外,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更不确定。比如,招商银行近期发行“招银进宝之日益月鑫”系列产品,并没有公布预期收益率,而是约定扣除相关托管费、投资管理费等相关费用后,“投资者可获得按照招商银行公布的理财计划到期年化收益率计算所得的理财收益”。

  “这事实上由最终的投资结果确定理财产品的收益,更能凸显资产管理的味道”,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说,过去,银行通常只为理财产品支付一个固定的收益,超额收益由银行独享,相应的风险多数也由银行承担。而最近这些产品摒弃了“类存款”的运作模式,为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一些新意。

  “刚性兑付”发生改变

  在投资理财市场有一条准则,就是“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但近年来在银行理财“类存款”的作用下,不仅是银行在销售中回避风险,不少投资者也盲目追求理财产品的高收益,而对资金的投向既不了解,也不关心。

  一方面,很多理财经理会对客户表示,“虽然协议上写的是有风险,但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低于预期收益率”,并以银行信誉做口头担保,几乎没有相关的风险提示。另一方面,银行出于维护自身信誉的需要,即便理财产品到期出现亏损或是未达预期收益,也大多会对客户进行补偿。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推出的“鑫意理财福通”、“日益月鑫”等理财产品,实质上是银行通过“浮动收益+浮动管理费”的机制,与投资者共享超额收益,共担投资风险,甚至是投资者完全享有投资收益,完全承担投资风险。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状况发生了改变。

  范杰等专家分析,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发生改变后,投资者将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不仅可能享受更高的收益,也可能出现更大的亏损。因此,这些产品出现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表面上的银行让利,而是在于理财产品设计思路的改变——从“类存款”的思路转向真正的“代客理财”。

  “风险共担”将成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7.6万亿元,较2011年末的4.59万亿元大幅增长。业内人士分析,面对银行理财起步晚、发展快的现状,如何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是关系百姓理财和银行经营的大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孙建华等学者认为,过去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看似“双赢”,实际上是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并非理财市场应有的发展方向。比如,居民购买理财产品,是建立在对银行高度信任基础之上,未达最高收益,马上会找银行“索赔”;银行理财比拼高收益,增加了银行自身经营的成本,甚至可能侵蚀银行的正常利润。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高收益对应高风险,银行与客户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是提高理财市场成熟度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也能鼓励银行努力提升投资管理能力,督促投资者提升风险辨别能力,尽量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力的产品。

  李永壮建议,银行可通过报表、官网等途径,使理财产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帮助投资者了解产品的真实状况。范杰提醒,理财产品的风险既来自于投资标的价格波动的风险,也有银行内部控制不当引发的风险,建议投资者通过银行过往业绩、资产管理规模等指标,衡量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