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个生鲜类鸡蛋期货即将“破壳”

2013年09月28日 09:4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昨天,证监会对外公示,已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鸡蛋期货合约,以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满足现货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商所将根据市场状况及各项准备的进展情况,适时挂牌鸡蛋期货合约。据悉,鸡蛋期货将是我国首个生鲜产品期货。

  投资者年内或可“炒”鸡蛋

  鸡蛋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或投资者对其都很熟悉,也是消费者餐桌上极为常见和重要的营养食品。而鸡蛋在我国的市场规模巨大,覆盖范围广泛,产业链涉及上游的养鸡场、中游的贸易商和大型超市,以及下游的蛋品加工、食品加工企业。为此,业内人士判断,鸡蛋作为我国首个试水的生鲜农产品期货品种,交易或将非常活跃。

  今年初,大商所曾就鸡蛋期货合约等相关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据悉,鸡蛋期货原本定于今年4月中旬上市,而由于3月底的禽流感,使整个禽类市场大受打击,鸡蛋销售也受到影响,4月中旬,全国鸡蛋价格一度跌至3元/斤以下。随着“禽流感”事件渐行渐远,截至9月17日,鸡蛋价格已涨至5.56元/斤,创下6年来新高。大商所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从现有品种获批后上市时间的确定情况看,鸡蛋期货年内应该能上市。

  据了解,鸡蛋价格具有强周期性及季节性规律,且交易所需资金量不大,能够吸引中小散户以及大资金的参与。与此同时,我国鸡蛋价格近年来波动较为剧烈,对养殖户和批发商影响较大,而行业整体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也有待提高,急需避险工具及手段。

  推动蛋鸡养殖业集约化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鸡蛋期货合约的推出可以与大商所现有的玉米和豆粕等品种形成一定的套利关系,有助于产业链企业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指导生产经营。此外,随鸡蛋期货上市而推行的鸡蛋质量标准,有助于我国蛋鸡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鸡蛋产量约占我国禽蛋总产量的84%,人均年消费量约为18公斤。2012年我国鸡蛋总产量约为2430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6.5%,近5年的平均市场规模约1856亿元,已连续28年保持全球第一位。我国鸡蛋主要以鲜鸡蛋的形式消费,53%为家庭消费,28%为户外消费,19%为工业消费。

  证监会表示,鸡蛋贸易大体是从产量较大的豫、冀、鲁、辽等省运往华南、东南沿海省份以及京津沪等城市,物流流向明晰。2012年我国鸡蛋出口量为7万吨,主要出口港澳地区。近年来,受饲料、季节等因素影响,我国鸡蛋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对鸡蛋生产、贸易、加工等环节的正常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上市鸡蛋期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鸡蛋价格体系,健全鸡蛋价格形成机制,有助于鸡蛋市场的平稳运行,同时为鸡蛋生产、贸易和消费企业提供必要的避险工具,推进鸡蛋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现货企业的稳健发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根据现货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期货合约设计的技术要求,大商所已经完成了鸡蛋期货合约设计和规则制定。

  疫情处理写入交割细则

  根据大商所推出的《鸡蛋期货合约》,鸡蛋期货合约交易单位为每手5吨,最小变动价位是每500千克1元人民币,合约涨跌停板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4%,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5%,全年合约交易月份中不含7月、8月两个最热月份。最后交易日和交割日分别为合约月份第10个交易日和最后交易日后第2个交易日,交割方式为实物交割。

  由于鸡蛋是生鲜品种,在保鲜和质量安全方面具有特殊性,在鸡蛋期货交割质量标准的设计上,大商所将鸡蛋品种的疫情处理明确写入了《大连商品交易所交割细则》中。细则规定,疫情信息以及疫区认定以农业部公开发布的信息为准,疫区认定信息公布日后下一个工作日起,处于疫区的交割仓库停止办理交割货物入库业务。

  良运期货研发部经理张如明表示,相较现有已上市的商品期货合约,鸡蛋期货持仓限制最为严格。同时,从过去品种上市的经验看,新品种上市初期的保证金水平都较高,期货公司收取保证金的标准会更高。所以,鸡蛋期货上市初期的保证金水平也将高于公布的最低标准。因此,现有的制度设计可以有效防范市场对这一品种的过度投机,保障市场的稳健运行。

  据悉,大商所拟定了较为严格的交易、结算和交割制度,论证了保证金、涨跌停板和持仓限额制度等风险控制措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昨天表示,将指导和督促大商所及期货公司认真做好鸡蛋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确保鸡蛋期货交易的平稳上市和安全运行。记者 窦红梅

【编辑:蒋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