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整治同业畸高刻不容缓 大额同业存单打“头炮”

2013年12月20日 11: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有消息称,为了规范规模日益膨胀的同业业务,有关部门将出台《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即业界流传的“9号文”)》,这将迫使银行收缩同业资产扩张速度。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同业业务激进的银行短期内按政策整改阵痛难免,但利于同业业务“纯粹化”及银行长期结构调整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虽然时至今日,9号文仍未出台,但整治同业畸形增长已势在必行。民生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或在一定程度替代并规范银行同业业务《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

  同业业务畸形飙升

  据一位在银行界从业20余年的资深人士介绍,银行同业业务最大的吸引力是虚增银行的资产规模。因为银行对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资金借出,会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同业借入计入“负债”项。因此加了杠杆、多次借入借出的同业资产具有强大的资产扩张能力,从理论上讲,可以无限创造资产。业内人士认为,同业业务的膨胀导致这两年巨额M2在银行间自我生成,在银行间空转,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也是银行业暴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相比于贷款业务,目前同业业务所受监管相对更松,比如对同业资产的风险资产权重系数为25%(意味着同业业务的资本金消耗更低),同业业务(即使资金的实质用途与贷款相同)不受存贷比约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对同业资产也不必计提拨备等。所以,不少银行都会通过银行过桥、受益权买入返售等,变信贷业务为同业业务,进而贷款给高风险领域,例如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以追求更高利润。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认为,自2011年以来,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100%,年均复合增长41.5%,远远超过贷款规模的增速。

  同业业务的飙升,带来两个极具威胁的不稳定因素:在非标、不规范的银行同业创新推动之下,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杠杆率明显上升。与表内业务每笔贷款都对应资本和拨备计提的风险防火墙不同,相当多的表外业务不需要计提资本,且通过市场循环融资来延缓风险。

  其次,在表内贷款已经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政府融资平台的杠杆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由于非标等渠道透明度较表内贷款更低,融资平台对价格不敏感的特征更是发挥到极致,近两年非标渠道居高不下的理财收益率即为明证。这种格局,打乱了金融资源配置,风险在无效率的部门进一步累积。

  大额同业存单先行

  看来,整治同业业务刻不容缓。但时至今日,9号文仍不见踪影。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表示,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NCD)近期已推出。NCD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从机构角度来看,NCD的推出有利于银行加强同业负债端的管理,丰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12月8日,人民银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工行、建行、农行等首批5家银行率先试水,首批同业存单发行总规模为190亿元。紧随其后,交行、招行、浦发、兴业及中信五家银行于13日顺利发行了第二批总计150亿元的同业存单。至此,同业存单的发行银行总计达到10家,发行总规模将超过300亿元。

  目前银行同业负债融资工具主要集中于同业存款(同业拆借和质押回购占比均较小),但由于缺乏流动性,成本较高,而NCD可转让,流动性高,成本也就相对较低,因此或对同业存款形成一定挤压,可使银行同业债端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透明;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目前市场的流动性管理主要活跃于1天和7天上,而3个月以上长短期流动性管理则相对畸形。

  专家认为,NCD的推出或填补了目前市场上空缺的中短期流动性较好的资产,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中期来看,NCD的推出可能降低同业之间融资的交易成本以及降低短期资金成本的波动,未来可能使得金融机构的短期融资能力更强。

  有分析人士认为,自11月中旬以来,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市场改革的提速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均势。首先是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向地方银行发放区域性债券承销牌照,融资平台从“非标”走向“标准”迈出一大步;其次则是央行祭出同业存单,存款利率市场化正式起步;再次,汇率进一步扩大波幅,以期更完整地反映市场需求的改革也在酝酿之中。

  这些政策多管齐下,目标都在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与将要出台的9号文初衷完全一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优于单一的行政监管措施。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