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QE退出“温水煮青蛙” 中国经济危中藏机

2013年12月20日 13:4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8日公布货币政策声明,宣布将从明年1月份开始每月缩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100亿美元。由于美国实体经济部门复苏日益稳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只是时间问题,此举并不十分出人意料。由于这一次金融市场对此反应相对温和,不像5月份伯南克暗示将退出量化宽松那样引爆大规模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强化了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决心。但金融市场这一次反应相对温和,不等于其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冲击不存在,只是表明影响会以更接近“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体现,并且对发达国家的冲击会得到更好的隔离。

  加速初级产品行情下行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在世界市场上的直接影响是加快初级产品行情下行,以及促成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逆转。

  初级产品行情下行的基础是世界经济增长步入十年左右乃至更长时间减速期,而产能则已经大幅度扩张,导致市场真实供求关系改变;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则进一步减少了由于货币供给极度膨胀而带来的投机需求。近两年初级产品下行进程中最坚挺的油价也丧失了强有力的支持,整个初级产品市场上的投机需求将因此被进一步釜底抽薪。

  此前持续十年之久的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基础是新兴市场经济高增长,并得到了发达国家低利率、超低利率货币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但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形势逆转已经从根本上损害了资本流入的动力,发达国家超低利率货币政策退出将进一步激励资本流动逆转。

  在上述机制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和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将因此蒙受初级产品行情下行与资本流动逆转的双重打击,其整个经济政治都很有可能蒙受重创,近十年来新兴市场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地位上升的凯歌行进将因此逆转,新兴市场内部分化加剧。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冲击”引发西方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和后发国家债务融资高潮,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铁腕推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引爆了席卷几乎全球第三世界国家和前苏联、东欧的债务危机,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科特迪瓦、多哥、尼日利亚、扎伊尔等国相继陷入“失去的十年”。因此,此次美联储等西方主要央行实施和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也完全有可能重演20世纪70-80年代的历史。

  中国经济危中藏机

  在可能发生的经济转折中,中国占据相对有利的地位,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结构与其它新兴市场区别很大:中国是全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和数一数二的初级产品进口大国,初级产品行情下跌不利于高度依赖初级产品行业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却对中国是利好。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保持货物贸易顺差、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达20年之久,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稳定性远远高于其它金砖国家货币。中国在全世界经济大国中财政状况相对最稳健。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性远远好于其它金砖国家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单纯的经济冲击不可能倾覆中国,中国依然能够保持全球经济大国中相对最好的状况。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在这场转折中面临的冲击,并要抓住危中之机。

  由于新兴市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已达一半,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工程承包的主要市场,上述变动对我国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工程承包都会产生一系列冲击,同时还会对我国国内经济产生影响。

  一是源于贸易渠道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趋向减轻,国内通胀压力将更多地源于国内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

  二是由于资本流动逆转,从外部输入的流动性减少,我国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泡沫将受到较大打击。在过去十年的牛市中,我国房地产等资产市场的购买力,相当一部分来自初级产品产业的受益者,高档房产尤其如此。初级产品行情下行还将直接间接加大对我国已经虚火旺盛的房地产市场的压力。实际上,今年以来房地产公司股价疲软与房地产市场行情上涨并行,就已经预示了房地产市场的隐忧。

  三是价格破坏压力,即国内原料、能源等初级产品行业将因国际初级产品市场行情下行而受损,原因是中国国内大部分矿产资源品位较低,地理区位远离主要消费区、开采成本较高而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在牛市期间开发有利可图,在熊市期间就将大面积丧失商业可行性而陷入亏损,西北省区将是受此冲击最大的地区。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