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近万亿集合信托产品今年到期 兑付压力较大

2014年02月19日 11:2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近期发生的多起信托兑付危机事件使得信托兑付风险为业界广泛关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将有近万亿的集合信托计划集中到期,其中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信托占比较大。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信托刚性兑付事件有所增多,但整体看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兑付压力较大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产品组的统计,预计今年将有7966只集合信托产品到期,规模合计9071亿元。结合利息支付等因素,今年信托需兑付的本息将近1万亿元。该机构还预计,2015年集合信托到期压力依旧不小。

  资料显示,2011年下半年以来,集合信托季度成立规模明显上升。2011年三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集合信托平均季度成立规模为2602亿元。而集合信托计划的平均期限为2年左右,这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发行的大部分产品将在今年到期。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新增集合信托计划规模为13044亿元,平均每季度成立规模为3261亿元,这一数据是2011年三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每季度平均成立规模的125%。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产品组认为,由于集合信托最低法定期限为1年,因此这部分信托产品亦将在明年陆续进入兑付倒计时。

  该机构预计,在今年到期的集合信托计划中,房地产、平台信托到期规模预计分别为2479亿元和2251亿元,分别占今年到期的集合信托总规模比例为27.34%和24.82%。此外,预计还将有2110亿元投向工商企业的信托产品到期,占比为23.27%。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信托公司出于规避监管层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等因素,将部分实际投向为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计划以工商企业类信托名义发行,使得今年到期的房地产信托实际占比更高。

  另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8款矿业集合信托将在2014年至2018年到期兑付,涉及金额至少211亿元。

  风险整体可控

  近期发生的多起信托兑付危机事件,让人们不免对这近万亿信托产品集中到期有些担忧。

  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产品组认为,今年信托的兑付风险敞口集中于房地产和平台信托。事实上,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在去年被媒体披露发生兑付危机的近20起事件中,房地产信托占了近一半。

  平安信托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信托贷款主要集中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较高风险领域,一旦宏观经济出现周期性下行,信托贷款业务势必首先受到冲击。

  此外,该机构还认为,一些信托产品的融资方,诸如涉煤信托,所属行业景气度较低,这类信托面临较大兑付压力。由于此类信托往往将经营性现金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当需求下降时,容易触发流动性危机。

  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去年发生兑付危机的近20起事件最终都完成了刚性兑付,采取的方法则是“用时间换空间”。但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种借旧还新的刚性兑付方式将受到很大制约。

  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认为:“信托资产质量到目前为止总体表现较优良,不可能发生系统性风险,所谓的系统性风险显然是被夸大了。”

  他认为,尽管经济下行通道中包括信托资产在内的金融资产不良率会有所提升,但从已经披露的问题信托项目看,仍然属于个别事件,不属于普遍现象。况且问题资产不等于损失资产,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的问题信托项目最终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几乎没有发生实际损失,也没有出现具体信托公司因个别信托项目风险事件而陷入经营困境的情况。

  数据显示,2012年信托行业到期清算出现问题的项目大约有200亿元,相比当时7.47万亿元的信托资产总规模,不良率仅为千分之2.68。

  周小明表示,2013年被媒体曝光的信托项目风险事件有十多起,问题项目的总金额也有所上升,但是相对于巨大的总规模而言,不良率仍是非常低的。

  此外,他还认为,由于监管部门长期以来对信托业实行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和净资本约束制度,信托行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计提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已达90.60亿元;全行业净资产高达2555.18亿元。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