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系类余额宝 利益纠葛与风险考量下

2014年02月26日 09:45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最近的热门话题,除去雾霾就是余额宝了。这个互联网金融的弄潮儿从诞生那天起就争议不断,最近更是又引发了新一轮口水大战。

  从圈内流传的“某银行高大上和某互联网人士的问答”,到“余额宝吸血”论,再到“银行反击”消息,最近坊间又传出证监会将规范货币基金的消息,余额宝领军的“宝宝军团”可谓搅乱了一池清水。

  在“余额宝们”高歌猛进的时候,银行也已经悄然跟进,一大拨银行系类余额宝产品已横空出世,只不过普遍保持低调。这表明,“余额宝们”已经触动了银行的神经,而低调正反映了银行纠结的心态。

  低调现身

  从零到2500亿元用了200多天,从2500亿元到4000亿元仅用了大约30天,余额宝火箭般的规模蹿升速度足以让人惊讶。支付宝的余额宝给基金行业带来了示范效应,类余额宝的基金产品先后面世。

  面对竞争,不少银行已经开始陆续推出类似现金管理产品。中国银行的“活期宝”已于近日上线,日前工行浙江分行也推出了“天天益”,平安银行推出了“平安盈”,交通银行推出了“快溢通”,建设银行与建信基金合作的货币基金T+0也在准备当中。

  这些银行系类余额宝产品与互联网金融兴起的类余额宝产品十分类似,均对接货币基金,而与以往的银行现金理财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银行系“余额宝们”在申购门槛以及到账时间上紧随“余额宝范儿”,实现了更低门槛以及更高流动性的特点。

  如工行“薪金宝”,投资工银瑞信的薪金宝货币市场基金。该基金成立于今年的1月27日,在投资起点上,将认购或者申购最低起点从原来的1000元降低至100元,追加认购只需1元起步。而“平安盈”更是提出了1分钱起点口号。

  有报道称,民生直销银行也将近期正式上线,主打产品将是一款名为“如意宝”的货币基金产品,同样能实现6%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并可实现T+0实时汇款。这意味着,继中行,交行、工行等之后,又一款银行版“余额宝”即将面世。

  同时在赎回上,银行此类产品也大大缩短了赎回时间,不少银行采取垫资的方式实现T+0,如交行携手易方达的快溢通,明确打出了“货币基金实时到账”的口号,工行的薪金宝赎回时间也缩短至T+1到账。

  利益纠葛困扰

  不过目前,多数银行对这类产品的态度比较保守,并没有大规模宣传,也没有主动向客户推荐,即使上线了很多人也并不知情。

  一名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大中型银行基本均具备推出类似现金管理产品的能力,但过早推出类似产品只能加速自己储蓄存款的分流。这被普遍分析为银行的“自我革命”和“自废武功”。

  尽管是“左手腾右手”,但从银行低调的态度中,其纠结的心态也可见一斑。

  “截至去年底,余额宝规模达到1800多亿元,用户规模4303万人。要知道国有大行花了20年时间才有了2亿个人客户,余额宝达到4000万用户只用了半年。”一位大行人士坦言。“余额宝们”吸引眼球的能力让银行业感到了压力。

  广发证券分析师沐华认为:“一些客户,特别是购买余额宝的客户,实际上对资金利率比较敏感。如果低调点的话,钱还可能以活期存款的形式留在银行内,若银行全力推动类余额宝产品,很有可能一下子就转为货币基金了。”

  “余额宝和理财通已经摆在那了,你不推出类似产品别人也会推。关键是如果别人做,这个钱就真的流出去了;自己做的话,虽然这部分储蓄存款成了同业存款,但好歹还算自己行的金融资产。”该人士告诉记者,“客户还在我这儿,钱还在我这儿,存款冲时点的时候,就可以营销这部分资金回流。”

  此外,瑞银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短期最大的影响或体现为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对现有的盈利模式的冲击,以及货币市场基金带来的净息差缩窄压力。这份报告估算,如果总存款中有10%被货币市场基金取代,那么中国的银行业净息差将萎缩10个基点。而在不少研究机构看来,存款流出银行业系统、流向货币基金的趋势还将持续。

  显然对于银行来说,自身的利益纠葛让其难以痛快地推动类余额宝产品进入市场。

  “银行必然会尽可能推迟这类产品,直到其他银行或互联网公司的类似产品对自身客户产生侵蚀时,才不得不推出,以维持客户基础。”上述分析人士说。

  风险考量

  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目前缺少“自我革命”的动力,则是基于对未来风险和监管不确定考量之下的谨慎做法。

  “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行肯定要跟进,至于如此低调的原因,也在于监管部门对此类产品的态度还不是很明确。”上述大行人士表示,监管层目前没有明确禁止此类产品,但应该会有一些限制措施。

  “这类产品的规模增长这么快,现在主要投向是协议存款,但任何一种投资都不可能没有风险,在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能否保持这么高的收益?”该人士说,一旦市场上资金供应趋缓,大规模的资金不能找到匹配的产品,收益率会迅速回落,有可能导致货币基金遭遇大量赎回。

  事实上,在流动性紧张局面下,短期、高收益的银行存款类资金必然成为了目前货币基金配置的最优投资标的,而当前货币基金协议存款“可提前支取不罚息”的政策优惠,更使得货币基金投资银行协议存款的流动性风险变相转移到了银行端。

  平安证券的一份研报认为,大规模负债资金随时支取的压力对银行而言是定时炸弹。不论监管层是否会叫停这一政策优惠,即使作为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要求,亦不可能将过多负债依赖于如此高流动性压力的资金来源。

  实际上,最近证监会将规范货币基金的消息也不断传出。据报道,监管层担心银行协议存款一旦发生兑付问题,将直接传导到货币基金,可能造成重大风险事件。

  “就互联网金融本身而言,监管层是鼓励和支持的,但规模过大后主要是防范一些流动性风险。”沐华表示,“未来监管可能会在流动性方面设置一些约束指标,风险准备金可能是其中一个方法,也有可能创新出新的指标。银行其实也担心现在大规模推广后,未来规范互联网金融时或波及自身。”杜金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