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理财产品信用违约或将难避免

2014年02月27日 14:0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不久前,正当市场对中诚信托兑付危机是否违约关注有加之时,权威媒体报道显示,中诚信托在最后一刻与投资者达成协议,使得如期兑付本金和大部分利息替代了违约事件的发生。笔者研究跟踪发现,实际上这一举动意味着中国的影子银行再行有惊无险的躲过了首例违约危机。对于经济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2014年,由于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演变较大,违约事件将难以避免。

  近期观察中国内地31个省份今年的GDP增速目标,仅有黑龙江、海南高于去年,22个“降速”的省份中,下调最多的是天津和江苏。在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GDP“换挡降速”,“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过剩产能”、“调降固定投资目标”等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点。从GDP轨迹图来看,近年不断下行也较为明显。许多市场人士认为,只要GDP增速超过信贷增长,债务负担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而且以信贷驱动的增长会为投资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但历史与实验证明,这种建立在挂钩GDP与理财、信托等量判断模式,正面临经济减速与违约事件风险的冲击。

  据金牛理财网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接近47000款。其中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超过43000款,同比增长45%。从其2013年整个银行理财产品运行来看,4万多个银行理财产品都是到期兑付,没有出现违约。笔者研究跟踪发现,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信托产品而言,其具有政府对银行的隐形担保更强,问题的关键是银行理财产品一旦违约,其危害性将明显大于信托产品,因为信托产品本身并没有期限错配问题,投资人也主要集中的高端客户而非普通投资者。

  从目前影子银行存在形式来看,主要集中在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领域。由于影子银行是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杆收购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其不可能存在共存全胜的概率,其间的品种分化与信用风险将明显体现。目前互联网金融所推行的理财产品,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理财市场的外延更为广泛,但同时,这些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往往具有较为隐蔽的风险特征,可以肯定的是,其违约事件的发生,将可能随着宏观与微观领域中债务违约升级或形势严峻而导致违约事件发生。

  由于银行理财与信托产品、银证合作、委托贷款等有的相互关联性较高,笔者认为规模越大的膨胀发展,其中的联运性违约也将可能体现。

  中诚信托兑付危机正是宏观经济中矿业投资在基本面变化而导致债务矛盾形成,而人为的不让违约发生实际上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正确做法。从2014年经济与金融领域情况来看,不确定性演变的风险信号较为明显,而债务危机将直接会诱发各类违约事件的出现,可以说如果是市场经济就会出现违约,而在经济增速下降、资产泡沫面临不确定性演变、产能过剩依然严峻、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膨胀过后的分化等,都可能诱发相关债务违约事件产生。近几年来,非银行融资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底,中国的非银行融资总值达到36万亿元(相当于GDP70%),而至2013年9月,这一规模扩大至46.77万亿,相当于GDP84%,在M2/GDP突破200%的情况下,如此之大理财规模与信贷规模,必然也会同时产生巨大的债务累积,一旦经济减速、货币政策加严,则钱荒事件所造成的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汇率市场波动都非常明显,因此有理由相信,当2014年经济减速迹象明显和政府质量运行GDP之时,那些风险较高、信誉较差、项目运作风险能力有限的产品就会暴露违约信号,虽然有些是政府处于稳定考虑给以的暂时化解,但市场经济的轨迹显示,这只会推后问题的发生,但同时也累积了更加严峻的问题或者说信用危机。当规模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违约事件不可能全部兑付,其2014年违约事件难以避免。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2014年经济增长放缓可以基本确定,而建立在高增长之中,错配、表外与过分透支的理财、信托及资产集合理财产品,将不可避免的出现部分品种的违约事件。任何形式的理财产品往往与资本的逐利性质相关,那么当这种利益面临资金市场供应不畅或收益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信用违约,由于理财产品处于监管的表外,因此其风险的演变往往具有突发性,可能你看相关方经营稳定,但如果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相关产品等一旦累积风险爆发,它往往具有极大的杀伤力;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也是一种理财产品的信用违约,其直接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因此在经济减速、产能过剩、债务规模扩大及货币政策难有大程度放松的2014年,违约事件将难以避免。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