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改革让金融活水流向“三农”

2014年03月07日 09:2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形象地将之比喻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悠悠万事,农事为大。“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农村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关注,自然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3月6日答记者问时说:“农业结构调整,很重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过多地依靠资源,向主要更多地依靠科技、人才、劳动者素质方向来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和物流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发展等等,都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与之相配套。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个现代化且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在产品设计、经营管理方式、扩大抵质押物范围、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些创新实践对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步显现。目前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辅,多层次、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富农的战略部署,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入“三农”等实体经济领域,金融支持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取得较好进展。2009年以来,银行机构涉农贷款已连续4年实现“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

  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完成农业现代化历史性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到2020年,我国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这其中绝大部分要靠农村金融体系来提供。新农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品种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方式更加便捷。但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短期内难以适应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破解之道在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让金融之水活起来灌溉“三农”之树,首先要有效盘活涉农信贷资产存量,将更多资金投入“三农”。来自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末,央行引导全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20.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增幅高于全国金融机构同期各项贷款增幅4个百分点。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其生命力和活力也在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和不断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全方位、高效的金融支持。

  让金融之水活起来灌溉“三农”之树,其次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在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应该尽快付诸实施争取取得实效。除此之外,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涉及到如何整合现有金融资源的问题。

  按照中央部署,让金融之水活起来流向“三农”流域,实现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信贷需求的有效对接,这显然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个综合性解决方案,改革创新依然是方案中开启各环节的钥匙。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