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联预授权规则或存漏洞

2014年03月24日 07:4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央行要求8家支付机构4月1日起停止发展新商户 业内人士称——

    本报讯 (记者李婧暄)近日,央行下发文件,要求8家支付机构4月1日起停止发展新商户,央行分支机构根据预授权检查情况对8家机构法人及分公司进行处罚。央行表示,部分收单机构存在未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交易监测不到位、风险事件处置不力等问题。

    消息称,从4月1日起,包括汇付天下、易宝支付、随行付、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付通、捷付瑞通在内的8家支付机构全国范围内停止接入新商户。另需自查的有2家:银联商务和广东嘉联。

    央行微博公布了此次查处的原因: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全国发生多起不法分子利用预授权交易进行套现的风险事件。经核实,部分收单机构存在未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交易监测不到位、风险事件处置不力等问题。人民银行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进行了处置。

    央行表示,相关单位待自查清理完毕,并经人民银行组织验收合格后,可开展新增商户拓展。

    央行所称的“利用预授权交易进行套现的风险事件”,是指去年年底开始,浙江、福建等省部分持卡人通过向信用卡内存入大额溢缴款,利用预授权完成交易需在预授权金额115%范围内予以付款承兑的业务特性,与部分支持预授权类交易的特约商户勾结,合谋套取发卡银行额外信用额度。

    预授权类业务指特约商户向发卡机构取得持卡人30天内在不超过预授权金额一定比例范围的付款承诺,并在持卡人获取商品或接受服务后向发卡机构进行承兑的业务。

    业内说法

    产业链各方都应反思

    本报讯 (记者 薛松)8家第三方支付公司20日晚被央行叫停,全国范围内停止接入新商户,原因是与去年底多起不法分子利用预授权交易进行套现的风险事件有关。一些灵通人士爆料称这次事件“造成十多亿元的风险敞口”,工行和建行则是“重伤者”。

    问题一:

    资金异常半个月后才察觉

    “支付机构确实为了急于发展商户而忽视了审核和日常走访”,一位第三方支付人士说,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事件的深层原因却被忽略。如果细心分析,其实,把责任全推到8家第三方支付身上,还真的有点冤。

    一方面,他认为,根据公开信息,工行最早在去年12月27日发现了异常,最后,排查发现,在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1月9日期间,都有可疑交易发生。也就是说这样套现欺诈至少已持续了近一个月。

    既然非法套现规模这么大,为什么银行和银联的反应那么迟缓?相关收单机构和监管部门应该有责任和能力第一时间发现交易异动。

    问题二:

    银联预授权规则或存漏洞

    另一方面,他认为,这次非法套现事件,也跟银联的预授权规则存在的巨大漏洞有关。简单来讲,预授权交易就是先冻结信用卡内部分资金用作押金,随后按实际消费金额结算的交易。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银联偏偏设计了个“超限”功能:即通过预授权交易,信用卡最高能刷可交易额度的115%。举个例子,假设一张信用卡透支额度是1万元,存20万元进去,可用额度变成20万元,那么通过预授权就可以交易23万元。这么一来就直接绕过了信用卡的透支额度限制。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产业链各方包括商业银行、银联和支付机构都应该进行反思,而不是一板子打在支付机构身上。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