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稳增长须激活存量货币

2014年03月27日 08:5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最新公布的3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 I)指数继续出现下滑,并创出8个月以来的新低。因此,有关出台稳增长政策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总结以往的经验,在稳增长问题上,最常用、也是用得最多的手段之一,就是放松货币政策。但是,从目前货币市场的资金数量和规模来看,要想放松货币政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搞不好,会出现补一损三的现象。

  事实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前一时期货币政策的强刺激后,市场上的货币资金总量并不少,甚至可以说太多。如果再无节制地增加货币供应,其后果应当不难判断。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货币政策环境,要想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对稳增长具有基础作用的实体经济,大多都面临严峻的资金难题,都处于十分艰难的困境之中。只要实体经济不复苏,中国经济就很难步入良性复苏轨道。

  那么,为什么在市场货币资金总量十分庞大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却普遍面临资金难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前几年超发的货币,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变成了流动速度极慢、流动效率极低的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过剩产能。相反,真正需要资金,且流动速度很快、流动效率很高的实体经济,却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

  也正因为如此,在研究如何改善货币政策环境问题上,着力点应当放在如何调整和优化货币资金、特别是信贷资金的存量结构方面,而不是增量规模。否则,会造成货币资金结构的进一步不合理。因为,无论是银行还是地方政府,并没有大局观,也没有长远眼光,至于社会效益、未来效益,基本可以不予考虑。

  而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这样的思路,显然是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市场化要求。相反,货币资金投放得越多,对经济发展就越不利。前几年的货币超发,就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以至于到现在还在为消化超发的货币发愁。

  但是,从银行及其地方政府的一贯行为来看,指望其自觉调整信贷资金结构和工作思路很难,而必须通过一定的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迫使他们作出调整。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市场化要求,由市场对货币资金结构进行调整,达到货币资金结构优化的目的。

  比较有效的手段和办法,就是有关方面必须建立“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的制度,将银行“扩大增量”建立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之上。只要信贷结构不作出调整与优化,实体经济获得的信贷资金占全部信贷资金的比重不提高,就不予扩大信贷规模,不予增加新增贷款。

  同时,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产能过剩行业的直接融资,也要严加管理,尽量不要再增加新的融资规模,以避免市场流动性过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使货币政策环境更加恶劣。

  而对于中小企业,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贷款的门槛等方面也要给予支持和帮助。一方面,对抵押物的要求要适当放低,以方便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旨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总之,在稳增长过程中,货币政策必须发力,但不是通常的增加货币供应,而必须将增加供应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将扩大信贷资金供应建立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货币政策才不会带来祸水。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