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货基高收益难以为继

2014年04月09日 15:2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赶上互联网金融的春天,货币基金从去年中到今年初彻底火了一把, 最高6%、7%年化收益吸引了大批的投资客。但花儿真的开放的时候,货币基金的春天却一下子消失了。3月,货基整体7天年化收益率低于5%,特别是3月的最后一周,央行取消货币基金“提前取款不罚息”特权的消息一出,市民更加迷茫:未来货币基金还能买吗?

  货基收益率持续下跌

  一直将零钱放在余额宝里的刘枫刚刚查了一下自己的账户,结果吃了一惊,收益怎么下降了?“我是去年年底存在余额宝里的,看到每天收益是5%以上,有时到6%,还挺高兴找到这个理财工具,没想到这么快收益率就下来了。”刘枫对记者说。

  货币基金收益不如年初了,这是个普遍现象。记者查询了今年3月份近300只货币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发现超过半数的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下跌。数据显示,3月份前三周,全市场货币基金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均低于5%。尤其是去年四季度新发行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下降得更为明显。

  而此前,2月中旬时,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普遍达到6%以上,平均值为5.70%,而到4月1日,许多货币基金的这一数字已降到5%,均值也降至5.11%。这一点在今年2月以来新成立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这一变化与春节以来各期限同业拆借利率的大幅回落有着直接关系。据悉,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在今年1月底曾有4.8%,到2月25日跌至1.7%;1周同业拆借利率也从1月的6%跌至2月底的2%。由于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的利率主要参考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因此,同业拆借利率大幅回落直接影响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春节后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下降,去年下半年发行的货币基金受影响很大,那个时候做的协议存款,稍微期限长一点的现在都已到期,而新的协议存款利率又下降,所以整体收益率下滑比较明显。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现在货币基金收益率比较高的还有6%左右,算上大约0.57%的管理费、托管费等,毛收益都在6.5%以上,而目前最长的1年期协存利率也不到6%。就算货币基金把全部钱都投资1年期协存,收益也只有5%。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货币基金5%以上的收益率肯定会被消失,正常会稳定在4.5%左右。

  特权取消雪上加霜

  给货币基金带来打击的不只是同业拆解利率的走低,还有被取消的协议存款特权。3月的最后一周,央行取消货币基金“提前取款不罚息”特权的消息一出,让原本就对货基持续下跌行情不看好的市民更加悲观。“今后货币基金收益会下滑吗?”记者周围的投资者普遍表示了担心。

  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一位经理告诉记者,由于货币基金的流动性管理要求很高,因此如果投资银行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条款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该条款,货币基金是不敢将大量资金配置在银行协议存款中的。一旦从政策的角度叫停“提前支取不罚息”,货币基金也会考虑银行协议存款的配置比重,将投资标的转向债券资产,如国债、金融债等利率债以及短融和逆回购等短期品种,以防范流动性风险和净值损失风险。在银行的主动收缩以及资金供需发生结构变化的推动下,货币基金今年收益率将会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有人担心,不罚息优惠取消可能让货币基金在流动性危机时遭遇天灾。不过,基金公司的反应却十分淡定。据天弘增利宝基金经理王登峰介绍,从未提前支取协议存款,其70%的资产投资期限为1个月内,对余额宝流动性不会有太大影响。据记者从业内了解,有些货币基金经理已提前调整持仓组合,降低协议存款的比例。一位基金经理透露,最近在银行间市场买债,逐渐降低存款的比例。

  未来货币基金还能买吗?

  人们去年热衷于各类“宝宝”看中的就是其流动性和相对较高的收益,今年收益已经大打折扣,货币基金还有市场吗?

  对此,凯石财富工场的投研负责人张剑辉表示,6%至7%的高收益是不可持续的,未来货币基金一定会回归到3%至5%的水平。如果投资者手里的资金量比较大,就要权衡市场和流动性,重新比较收益率,有一部分资金可能会偏向一些高收益品种。如果投资者手里的资金量不是很大,但同时很看重流动性,那么即使收益率下降,放在货币基金里也是一种选择。

  张剑辉告诉记者,货基利率虽然在下降,但利差还是偏高。而且市面上宝宝军团基本属于标准化产品,在互联网金融中这是最容易销售的一类产品。不过,如果市场空间利差进一步压缩,比如降到4%以下,那么货基的吸引力也可能会下降。

  本报记者 傅洋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