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中国汇率市场将有更多双向浮动

2014年04月10日 10:33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今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下跌逾2.5%。虽然与周边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相比,其波动幅度仍然在正常范围内,但对于多年来一直稳定升值的人民币而言,“由升转跌”的态势让美国财政部和华尔街“坐不住了”。

  美国财政部一位高级官员日前说,如果近期人民币的下跌暗示中国政府打算放弃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计划,将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

  中国官方和专家学者均表示,随着中国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涨跌互现的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而近期的波动恰恰是市场作用的结果,绝非美官员所谓的“背离市场机制的汇率操纵”,而美国必须习惯人民币升值风格的扭转。

  事实上,从2005年7月到2013年末,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35.7%。即使是在2008年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纷纷大幅贬值时,人民币依然保持升值步调。而且,造成此轮人民币贬值的两个主要原因:市场对国内经济下行担忧加大以及美国退出QE和加息预期增强,都是市场因素而非政府干预行为。

  但是很遗憾,美国政府尤其是华尔街不愿意正视这些。他们“十年如一日”地指责中国政府操纵汇率,其真正意图是希望人民币的单边升值给华尔街投机者带来的无风险套利的赚钱机会,同时为本国贸易逆差和低就业寻找借口。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半年前,美国财政部还公布了针对主要贸易对象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并未操纵货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报告指出,在2013年前9个月中,按名义汇率计算,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约6.3%。在该报告所涵盖的主要货币中,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最大。

  “人民币升值,就说没有操纵货币,贬值就说操纵货币;一边催着人民币市场化,一边又对人民币的市场化指手画脚,所有这一切都说明美国和华尔街以自身利益为导向。”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美两国已经争论了十年。其实细数美国对中国一些问题上的指责,无论是人民币汇率还是贸易保护,人权还是战略资源,美国都奉行“本国利益至上”的“双重标准”。

  事实上,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汇率操纵国。美国一直在通过间接的方式操纵着美元汇率,例如,它常常通过带有欺骗性的投行报告、专家研究结果等向市场释放诱导信息而使美元升值或贬值。

  汇率表面看是两个货币的比价,实际是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关注程度较以往已大大降低,不必把美国因素看得过重而扰乱自己的汇率市场改革的节奏和步伐,对于那位美国官员表示的所谓“严重关切”更不必理会。

  此间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均表示,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趋势已经改变。对于美国来说,必须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如果仍停留在过去思维定势下,华尔街投资者将付出代价。

  在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汇率的稳定,以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借套汇套利影响中国金融稳定;如何在汇率波动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调整金融战略防范风险;如何发展各种规避汇改风险的金融工具,以减少对国家经济冲击,则是中国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自1994年第一次汇改实行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挂钩至今,中国已经经历了数次汇改。人民币汇改在过去十年见证了全球金融危机、新兴市场跌宕起伏和中国经济寻求转型之路的艰辛。加大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幅度正是中国提高汇率市场化程度的必要条件。

  中国进行汇改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基础上的基本稳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央行也表示,未来将“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这意味着,除非汇率出现异常波动,市场供需力量将决定汇率的波动以及均衡水平。

  专家预计,未来中国汇率市场将有更多的双向浮动,而良好的经济面和较大的利差决定人民币汇率不会单向跌入贬值通道。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490,较前一交易日继续上涨37个基点。

  更为关键的是,人民币的涨与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风格已经扭转,对此,中国应保持清醒头脑,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渐进推进汇率市场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而美国则应接受事实,在反省自身的同时按照市场规律引导投资者。

  据新华社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