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金融数据结构性变化 显示影子银行扩张放缓

2014年05月15日 09:5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最新数据显示,影子银行的活动似乎正慢慢放缓。央行公布的4月社会融资规模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变化:在总规模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下降的同时,债券等标准融资新增规模有所上升,而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非标融资的新增规模同比则出现大幅减少。这一变化在今年年初的金融数据中已有所体现,一季度金融机构表外融资尤其是信托贷款增长明显减缓,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下降,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合计增加规模占比较去年同期下滑5个百分点。

  这究竟是长期性趋势还是短暂现象,目前尚难定论,但金融数据的结构性变化,已经显示影子银行的扩张速度正在放缓。

  过去几年,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尽管其规模到底有多大在业内有很多争议,但其呈现出的快速增长势头却得到各方认同。近日有研究显示,截至2013年末,体系内影子银行规模达5.17万亿元,从2005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50.3%。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报告中约5万亿元规模,仅是指“体系内”的影子银行,如果再加上体系外的那部分,中国影子银行的增长速度将更快。

  尽管目前中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不算太大,但其过快的扩张速度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影子银行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脆弱性、突发性和传染性,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有外媒甚至引用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测,认为影子银行将导致中国的“雷曼时刻”。因此,在发挥影子银行积极作用的同时,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防范潜在金融风险,国务院在去年底还曾发文,专门明确界定影子银行的范围和分类,落实影子银行各领域、各门类的监管职责。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影子银行增速放缓,是监管逐步到位的结果,利于风险防控。此为可喜之一。

  影子银行的发展有着资金供求双方客观需求的因素,是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且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两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过程中,部分资金借道影子银行或进入了产能过剩行业,或流入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助推了房地产行业的火热,这些高成本资金在推高社会融资成本同时,也延缓了经济去杠杆进程,拖累了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今年以来影子银行扩张的收缩,是经济去杠杆努力的结果,利于经济转型升级。此为可喜之二。

  在看到中国影子银行增速放缓的可喜一面之外,市场当然不能忽视放缓背后令人担忧的一面。

  作为社会融资规模的一部分,影子银行新增量的变动,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活力的反映。一季度GDP增幅为7.4%,低于7.5%的全年目标,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继续下滑,1至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一季度回落,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开始普遍降温。因此,当前影子银行增速放缓,与今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相吻合,进一步印证了经济增速趋缓这一令人担忧的现实。

  与此同时,年初至今一些信用违约事件不断爆出,债券、信托等领域的“刚性兑付”正逐渐打破,市场整体风险偏好的变化必然会波及影子银行的发展。在直接融资等融资体系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未来影子银行增速继续放缓甚至收缩,如何满足那些从正规金融体系难以获取金融资源的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如何防范部分领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将是各方不得不面对的又一担忧所在。

  可以说,对于影子银行的发展,需要汲取过往危机的经验教训,既要正视其风险性,加强监管有效性,避免造成系统性风险动荡,又要有序促进金融创新发展,确保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从长远看,要寄希望于资本市场担当重任,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中国金融结构,进而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