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货币传导机制需疏通

2014年07月07日 12:1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从当前实际,应消除四种障碍,疏通四条政策对接管道。央行应主动消除贷款规模管理与释放流动性障碍,疏通自身政策对接管道;监管当局自觉消除监管障碍,疏通单户贷款集中度、当年贷款本息收回率与终身追责等政策对接管道;政府大胆消除政策障碍,疏通优惠扶持政策与涉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管道;涉农金融机构自愿消除经营定位摇摆障碍,疏通思想观念管道
  今年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涉农金融机构支农责任;与此同时,央行于4月25日与6月16日连续两次实施了“定向降准”,意欲增强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入势力。但从现实看,由于相应政策对接管道不畅通,央行释放的流动性难以注入“三农”和小微企业“血管”,“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局面仍没得到根本改观。因此,清除政策对接管道中的“淤泥”,疏通货币政策上下对接通道,是值得各级政府、央行、监管当局和涉农金融机构共同研究和解决的大事。从当前实际,应消除四种障碍,疏通四条政策对接管道。
  央行应主动消除贷款规模管理与释放流动性障碍,疏通自身政策对接管道,打通货币政策最后“一公里”。当前,绝对大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并不缺少资金,甚至普遍存在存贷比偏低和资金富余情况;而央行只顾释放流动性,对涉农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管理却没有丝毫松动,只会加剧涉农金融机构更多资金睡眠在“账上”,难以形成现实信贷投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淡化贷款规模管理,切忌全国“一刀切”,增加贷款管理的灵活性;对贷款规模管控只能进行宏观层面的粗线条似管理,决不能将贷款规模细化到按月分配,从而捆住大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手脚;更要反对把贷款规模管控当成一种调控权力,变成与涉农金融机构“讨价还价”的筹码。只有规模管理松动了,灵活性增强了,涉农金融机构才会增强信贷投放的主动权和积极性,释放的流动性才能真正形成有效信贷投放。
  监管当局自觉消除监管障碍,疏通单户贷款集中度、当年贷款本息收回率与终身追责等政策对接管道。当前,大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不是不想放贷款,而是怕放贷款。一方面,贷款终身追责机制过于严苛,使不少信贷管理人员存在惧怕心理;另一方面,银监会对农合机构有关监管指标如单户贷款集中度、不良贷款率等考核过于呆板,束缚了农合机构手脚,使很多农合机构面对信贷客户需求因受资本金限制而望而却步;尤其一些农合机构支持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受到单户贷款比例控制,而不得不转向其他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了制约农合机构信贷投放的“拦路虎”。为此,应实施包容性、柔性以及差异化监管,不唯资本金控制单户贷款规模,适度提高单户贷款比例,提高涉农金融机构授信能力。同时,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高管科学业绩考核机制,对“三农”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追责,要区分主客观因素,形成信贷人员愿放贷款、敢放贷款、能放贷款的激励氛围,使释放的流动性及时注入“三农”和小微企业。
  政府大胆消除政策障碍,疏通优惠扶持政策与涉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管道,打通支农实惠“一公里”。当前,涉农金融机构支农支小确实存在不少现实困惑,农村信用环境差,弱质农业因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险体系缺位而导致信贷风险加大,承担过多政策性业务难享税收优惠,县域农村金融竞争加剧造成资金流失,还受到身份歧视等等,都使涉农金融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增强涉农金融机构支农支小信心,政府应给予“真金白银”:一是提供不良贷款快速核销和税前拨备支持,增强抗风险能力;并对涉农贷款实行全部免税,对小微企业实行减税等措施。二是建立健全涉农贷款单独考核业绩体系,对按规定要求投入“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政府对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三是建立合理风险分担机制,由各级政府共同出资,建立涉农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消除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后顾之忧。四是构筑担保抵押物登记处置配套机制,给涉农金融机构提供便捷、快速、成本较低的通道,消除涉农金融机构放贷心病。
  涉农金融机构自愿消除经营定位摇摆障碍,疏通思想观念管道,打通配套金融服务“一公里”。客观地说,当前涉农金融机构除了“三农”和小微企业存在客观因素制约了信贷投放之外,还有部分涉农金融机构“重商轻农”观念在作怪。部分农合机构经营定位不准,甚至存存主观“脱农”倾向,淡忘了自身社会责任,滋长了惜贷情绪,也造成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尤其制约了支农支小政策落实到位。为此,涉农金融部门应消除模糊认识,胸怀大局,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加强支农支小政策的落实。同时,根据“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特点,大胆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出有特色的、适合县域农村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方式,培植优质信贷客户,激活农村信贷市场。同时,进一步提高办贷效率,降低贷款利率,减少信贷服务收费,降低融资成本,使“三农”和小微企业彻底走出融资难、融资贵困局。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