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基建信托“适应性”创新 权益类产品“大卖”

2014年11月21日 13:26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虽然近年来政信合作信托频频受到政策的限制,不过今年前三个季度基础设施信托并未出现大幅度下降。业内人士称,在“463号文”之后,信政合作类的基础产业信托已在无论资金运用、增信、投资范围等领域做出了适应监管要求的改变。在巨大的地方政府融资需求面前,基建信托仍是信托公司重点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2014年三季度,基础产业信托共有439款产品成立,成立规模约为563.49亿元。

  权益投资类产品的发行规模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产品。2014年三季度共有248款权益投资类产品发行,发行规模达到411.56亿元,占总规模的62.23%。权益投资类基础产业产品对地方政府信用依赖较小,在今年成为主流。

  集合类基础产业信托

  募资规模增长

  基础产业信托无疑是近年来受政策影响最大的信托品种。仅在刚刚过去的十月份,便有“43号文”等多项政策落地,对信政合作类基础产业信托现有模式造成冲击。在多位信托分析人士看来,政策风险已是摆在基础产业信托面前的最大风险。

  在“43号文”出台之前的前三个季度,出于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监管的要求,基础产业信托募资规模缓和。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统计,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基础产业信托的占比环比下降至21.8%。

  基建信托最常见的运作模式是信托公司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以债权、贷款、权益投资等方式投入融资公司,最终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融资主体通常是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或者和当地政府关系密切的地方实力企业,信托公司仅作为投融资平台,一般不参与公司运作。

  虽然基础产业信托占比下降,不过统计到的集合类产品募资规模有所上升。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的数据,2014年三季度,基础产业信托共有439款产品成立,成立规模约为563.49亿元。与2014年二季度相比,成立数量上升19.26%,同时成立规模也上升了11.15%。三季度基础产业信托发行规模也有所增加,相应的,成立规模也随之上升。另外,三季度基础产业信托平均融资规模为1.28 亿元,比上一季度减少6.83%。

  2014年三季度,基础产业信托产品平均期限为1.87年,平均预期收益率为9.49%。2014 年三季度共有416款基础产业信托产品发行。其中平均收益率最高的是2年期限类产品,为 9.59%。和2014年二季度相比,除一年及一年以下期限平均收益有所上升外,其余期限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三季度基础产业信托整体平均收益环比下降。

  2014年三季度发行的基础产业信托仍然主要以权益投资和贷款这两类方式为主,其中权益投资类产品的发行规模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产品。2014年三季度共有248款权益投资类产品发行,发行规模达到411.56亿元,占总规模的62.23%。贷款类产品共有120款,募集资金 20.93亿元,占总规模的31.73%。

  权益类成主流

  因减少对政府信用依赖

  虽然基础产业信托被政策干预频繁,不过,得益于地方政府大量的融资需求仍然存在,政信合作类的信托项目通过不断地创新仍继续前行。

  在“463”号文之后,此前信政合作中经常出现的“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直接或变相担保协议”不再适用。用益信托指出,信托公司减少了对政府信用的依赖,权益投资类基础产业产品一般收益是依赖政府公权力行使,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率虽然不高但也比较稳定,因此在今年以来迅速增长。

  有信托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政信合作类信托已经在多维度发生变化以适应监管和市场需求:在投资方向上,业务类型已不限于基础建设,还包括BOT类、BT类、政府应收账款类;资金运用方面不限于贷款,还包括股权投资、债券投资、股加债等;增新方案上除了政府保函,还出现了以土地、房地产抵押等等;同时来自银行体系内的单一资金的比重提高等。

  今年10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其中“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规定彻底改变目前信托公司围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信托计划的模式。

  不过,在地方政府巨大的融资需求面前,信托公司也均在加紧研究与地方政府之间新的合作方式。用益信托认为,预计2014年四季度,监管层将会对信托行业的风险问题进一步进行指导,严格监管信托行业的风险,促进信托行业转型期的良好发展。在基础产业项目融资需求持续的情况下,基础产业信托仍将延续去年以来的发展趋势,在不断调整中前行,然而,基础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和挑战。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