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盘活外引进扩充融资规模 加快清理“僵尸企业”

2014年11月27日 09:35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营造良好环境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从内部看,应为当期融资资源腾出空间,同时加速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从外部看,则需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10条措施。其中,对内盘活信贷存量、对外支持跨境融资受到广泛关注。

  营造良好环境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业内人士认为,从内部看,应下决心清理“僵尸企业”,为当期融资资源腾出空间,同时加速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从外部看,则需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加快清理“僵尸企业”占压资金

  “在当前货币信贷总量宽松的情况下,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前期项目再融资挤占了当期融资资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温信祥说。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被前期项目占压的情况比较严重。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比从2008年的50%上升至2011年的61%,近两年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55%以上。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高级专家刘任捷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前几年负债率过高,将银行的贷款用在了产能扩张、跨行业经营上。“现在新投产项目产能形成后,企业却发现市场状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跨行业投资也存在很大风险。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些企业面临很大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企业中有部分已成为“僵尸企业”,仅仅依赖放贷者或某些部门的支持才免于倒闭。

  温信祥认为,“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已成为产业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障碍。

  化解、处理“僵尸企业”形成的信贷存量,意味着银行需加快不良贷款核销,继续增加拨备的提取,这必然会挤占银行的经营利润。“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银行即使付出点代价也是应该的。”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说。

  信贷资产证券化期待提速

  除了清理“僵尸企业”占用的信贷资源,增加可贷资金的另一重要途径是信贷资产证券化。

  “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已被多家商业银行视为发展方向,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一举措解决了银行的资金来源问题。”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俞伟成对记者说。

  信贷资产证券化正从试点走向常态化。11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下发通知,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这意味着产品的发行效率将大幅提高,发行规模或将提升。

  “接下来的发展需要注意流动性、额度管理两个问题。”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行部人士表示,从流动性看,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在银行间互持,银行实际上仍对发行产品“兜底”,风险还是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定价及缓释的目的尚未很好体现。

  该人士同时表示,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每年的额度仍由监管部门制定,并在各家银行间进行分配。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的初期,仍需对试点额度实施统筹管理,根据一定的规则并综合不同政策部门的意见统一制定并进行分配,然后可根据试点的情况,逐步放松额度管理,直至完全放开。

  跨境“牵手”低成本资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可借力海外环境。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跨境融资,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

  “中国企业可以从海外相对发达的金融体系中获取低成本资金,尤其是便宜的债权资金,美国1年期贷款利率不到3%,日本不到2%,远低于国内接近7%的水平。”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说。

  浙江宁波一位外贸企业主表示,在目前跨境融资的过程中,企业直接从海外融资的渠道较少,主要是企业外债和海外债券融资,而这两者在总体发行规模、资质条件上均有较严格限定。“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企业跨境融资需要国内金融机构搭建平台。”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助理章红星对记者表示,该行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与境外银行合作,把低成本的外币引进来给企业使用,为其境外授信提供支持,主要通过互相占用彼此银行的授信额度来实现。

  业内人士分析,发展跨境融资还需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减少因汇率变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