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亏本生意照做 银行扎堆承销今年首只地方债

2015年04月20日 09:49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证券时报记者 蔡恺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程拉开序幕。2015年我国首只地方政府债券本周招标发行,银行扎堆承销团。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银行承销地方政府债券实际上并不能获得太多效益,甚至有可能亏本。

  有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因此牺牲一点眼前利益也是值得的。

  银行“包销”地方债

  去年10月,国务院明确了从2015年开始,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发债融资。今年初,财政部向36个地方政府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

  近日,江苏省财政厅官网显示,2015年江苏省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的承销团已正式组建,有27家机构入围。

  其中,26家机构为商业银行,包括了16家上市银行,其余为一些政策性银行和城商行。据了解,上市银行的资质大多数为“A类主承销商”,可在全国范围开展债券主承销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承销团中仅有国海证券1家证券公司入选。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资料显示,34家A类主承销商中除了22家商业银行外,还有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12家证券公司。

  为何券商们会如此缺席地方政府债券承销呢?

  “地方政府债券并不是市场化的品种,承销基本上是亏本买卖,银行承销还可以拉一些政府存款,券商则基本没钱赚,因此券商也对此项业务兴趣不高,除非后续与地方政府有其他合作。”一家上市券商的固定收益部负责人称。

  某上市股份制银行投行部人士表示,由于机构投资者对地方政府债券兴趣不大,且初期债券发行量也有限,因此虽然名曰银行“承销”,实际是由银行“包销”,由银行理财或自营资金购买,以换取地方政府存款以及后续的其他合作项目。券商自有资金不多,因此选择观望。

  对于银行来说,如果持有债券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且能够从政府手中获得一些存款,改善存贷比水平,当然,也要付出存款利息成本。按照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地方政府发债管理办法,发行利率在承销或招标日前1至5个工作日相同待偿期记账式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之上确定。

  “预计地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相比同期限国债并不明显,大概上浮15~25个基点,而且不同于零风险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可能还要计提风险准备。”上述银行投行部人士称,“因此,虽然能获得一些地方政府的存款,但按照我们银行内部综合核算,其实整笔交易还是亏的。机构参与地方政府债券承销,初衷都是为了维护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前述江苏省政府首批债券将于4月23日在北京公开招标发行,而其他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也将接踵而至。

  记者发现,山东、安徽、重庆等省市政府财政部门已向各债券承销机构下发了组建2015年该省(市)政府一般债券承销团的通知。另外,辽宁、宁夏等地政府也在开展信用评级机构的筛选等发行前期准备工作。

  改善银行资产质量

  有利于估值提升

  虽然按照前述券商和银行相关部门人士说法,承销地方政府债券并不怎么赚钱,甚至有可能是亏本买卖,但是,以宏观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债务的逐步置换和规范,能够间接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有利于银行估值提升。

  此次发行的江苏省政府一般债券用于置换存量债务。根据此前的审计报告,2013年上半年末,全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2015年到期需偿还近1.86万亿元。

  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置换1万亿元地方债。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表示,此次置换的目的之一,是准备替换出一部分通过影子银行融来的高成本资金,以此降低地方政府负债支出,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招商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孙彬彬表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在缓解地方偿债压力的同时,有助于腾出资金扩大地方投资,利于宽信用、稳增长、控风险。

  平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团队在近期一份研报中称,去年四季度银行整体不良净生成率较三季度进一步上升,而近期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以及房贷政策放松超预期,将缓解市场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

  华泰证券的银行业研报也显示,地方债务问题缓释,银行牺牲部分收益,但提升了地方债务相关的资产质量状况,按照审计署2013年中的统计口径,涉及10万多亿元银行贷款,同期占比约15%,粗略测算,银行的潜在不良率整体将下降46个基点。

  前述股份制银行投行部人士也坦言,银行牺牲掉一些短期利益,参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程,有利于降低整个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最后必然还是有利于银行业的。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