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3月银行结售汇逆差创纪录 外管局:资本流出不等于外逃

2015年04月24日 10:17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

  根据昨日国家外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银行结售汇数据逆差达4062亿元,创下自2010年有记录以来最大,这也让坊间关于资本外逃的传言愈演愈烈。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对此回应称,当前确实存在资本流出现象,这属于意料之中的调整,而且可以承受,资本外流并不等于资本外逃。

  银行结售汇持续8个月逆差

  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2015年一季度,银行累计结汇2.5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120亿美元),售汇3.0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5035亿美元),结售汇逆差5619亿元人民币(折合914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3月银行结售汇为连续第八个月录得逆差,4062亿元人民币(折合660亿美元)的逆差规模创2010年有记录以来最大;其中,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3562亿元,自身结售汇逆差499亿元。

  今年前3个月银行结售汇一直呈现逆差状态,其中,1月银行结售汇逆差82亿美元,2月扩大至172亿美元,而3月进一步增至660亿美元。

  结售汇出现逆差,一方面意味着结汇减少,这首先与人民币汇率预期有关,如果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降,企业的结汇意愿也会下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售汇多了,这主要与居民出国旅游、购物、留学等需求增长有关。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自去年以来,美联储加息预期和中国央行降息导致人民币和美元利差收窄,令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并一度出现贬值走势,其结果表现为结汇意愿下降、购汇意愿上升,出现结售汇逆差规模不断扩大。

  不过,3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反弹,其中间价从6.1513升值到6.1281,升值幅度0.37%。人民币在升值的状态下,而结售汇仍然创下逆差最大纪录。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谢亚轩对此分析,尽管3月下旬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但是欧元区经济货币政策分化带来美元快速走强、人民币贬值压力,使得3月我国跨境资本出现小幅震荡流出。企业和居民资产外币化、负债去美元化,外币存款占本外币存款比重上升至3.3%,创2008年来新高。

  资本外流不等于资本外逃

  银行结售汇逆差创纪录也意味着资本出现一定的外流,管涛也十分认同这一观点,但他表示,“当前资本流出属于意料之中的调整,不能简单等同于违法违规和隐秘的资本外逃。这种调整是可预期的,可解释的,也是可承受的”。

  分析人士表示,尽管结售汇逆差创纪录,但大规模资本外流可能性并不大。在温彬看来,购汇后有两个流向:一是流出境外;二是国内外币存款规模上升。由于人民币汇率总体比较稳定,且实际有效汇率还一直处于升值阶段,所以不会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的情况。

  管涛表示,进入2015年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依然复杂。全球经济延续不平衡的温和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继续分化,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运行稳中趋缓、稳中有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增强。在这种内外部环境下,我国跨境资金流动震荡加剧,近期呈现一定流出压力,主要体现了境内市场主体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

  跨境资本流动将呈现震荡走势

  短期来看,随着美元指数的震荡,跨境资金流出可能出现缓解。谢亚轩表示,未来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将有所改善,一是美元指数由快速上扬进入盘整期,二是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跨境资金流入新兴市场。

  管涛同样认为,未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震荡走势。“一方面,如果导致一季度资本流出的因素继续发挥作用,未来可能促使我国延续跨境资本流出趋势。另一方面,从内部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以及国家微调措施逐步见效,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海外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将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形成重要支撑;从外部看,尽管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总体较好,但近期一些经济指标表现尚不稳定,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和美元汇率走势都有可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总之,如果境内外市场环境出现积极变化,跨境资本流出将会放缓甚至可能重现净流入。”管涛解释道。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美元已经打开升值通道,银行结售汇逆差趋势很难发生改变。“从下一阶段走势看,外贸顺差规模有限,企业和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还将继续增配美元资产,预计结售汇逆差的趋势不会改变。”温彬说道。北京商报记者 马元月 岳品瑜/文 代小杰/制表

【编辑:袁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