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米初入互联网金融 玩法:智能平台+零售金融

2015年05月12日 09:43 来源:第一财经传媒  参与互动()

  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小米正式入局了。5月11日,小米金融正式上线,首期推出“小米活期宝”理财产品,易方达的天天理财基金也成为了首个与小米金融合作的产品。

  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小米正式入局了。

  5月11日,小米金融正式上线,首期推出“小米活期宝”理财产品,易方达的天天理财基金也成为了首个与小米金融合作的产品。小米官方称,即日起小米手机用户可通过更新MIUI开发版系统或在小米应用商店下载“小米金融”APP。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智能金融平台,帮助优秀的金融合作伙伴找到优质客户,同时帮助我们的用户更便捷、高效地赚钱和借钱。”小米联合创始人、MIUI负责人洪锋介绍说。

  他同时表示,小米金融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多扮演智能平台的角色,主要做好两件事:打造平台和建立征信系统。

  定位智能金融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活期宝”所选择的易方达“天天理财”货币基金,是今年一季度末合计规模达378.6亿,2014年A类份额的全年业绩稳居可比同类第3名,易方达天天理财货币A今年前4个月的对应年化收益率约4.5%。

  作为小米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洪锋表示,小米金融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多扮演智能平台的角色,“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两大需求,一是吸纳用户,二是需要准确地去定位和评价客户”。

  其中小米的MIUI是拥有过亿用户的系统,原生活跃的巨量移动互联网用户群、天生的数据驱动和用户需求驱动秉性、品牌积累等都是小米在金融服务领域崛起的优势。

小米创始人雷军

  小米数据显示,今年1月,小米手机加上其他安卓手机上安装MIUI系统的联网激活用户已经超过1亿。

  “智能手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最好的信息收集终端。”小米金融总经理王安全说,以小米手机为例,数据的发生密度非常大,基于MIUI本身拥有的1亿用户,加上小米生态链上的多个产品线,小米能够获取的数据密度、纬度都很大,手机中的位置信息、用户行为信息、消费信息对于金融行业都很重要。

  但对于上述用户信息,洪锋称,小米首先征得用户的同意,再使用相关的数据。具体而言,由于用户获取金融服务是主动行为而非被动行为,因此当用户通过小米金融想获取金融产品时,小米将会说明需要读取理财数据,来判断用户的理财等级,“就像银行需要通过流水单来判断信用等级一样”。

  专注零售金融业务

  除了“小米活期宝”之外,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近期小米金融还将很快在信用贷款、股指基金、证券业务等领域推出更多金融服务。

  而对于此前小米和顺为基金投资过互联网P2P平台积木盒子,洪锋表示,“产品的选择一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具体到小米金融的运作,洪锋表示,小米金融专注于零售金融业务,主要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和理财服务,希望通过数据化的征信和运营体系,以极低的成本、杰出的风控能力和极致的用户体验打动用户。

  “小米金融致力于做好两件事:打造平台和建立征信系统,”他表示,小米希望打造统一、便捷和安全的金融服务体验,推出具有高性价比的金融产品。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方兴未艾,但相对于整个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服务于个人用户的零售金融业务有着巨大的空间,小米将通过与优秀合作伙伴合作的形式来提供服务,同时使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提高个人征信效率。

  “基于小米的综合软硬件生态和巨大用户群,我们拥有的数据宽度和密度都是业内领先的,因此将更精准更安全。”洪锋说。

  不过,从BAT三巨头布局互联网金融,再到垂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层出不穷,对现在的小米来说,布局互联网金融是否晚了一步?

  小米并不这样认为。根据王安全的调研,口碑较好的招商银行来自于零售的收入只占整个收入的35%,而美国富国银行,它的个人零售业务的收入占比远远超过招行占比,这证明在零售理财这个领域里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零售类金融服务在国内尚不发达,主要受限于征信门槛,”小米金融负责人表示,“过去传统金融征信是‘从金融到金融’,现在主流的机制是‘从交易到金融’,小米希望打造‘从行为到金融’的新型征信机制。”事实上,经用户授权,小米拥有较完整的用户行为数据,加上国内数据市场日趋成熟,得以通过云计算、机器智能学习等技术手段建立“从行为到金融”的征信机制,从而提高零售类金融产品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编辑:陈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