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人寿越买越“瘦” 储户轻信银行员工承诺

2015年05月15日 10:5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

  “出了这件事以后,我丈夫笑话我,他觉得上这种当的一般是老头老太太,我一个受过教育有工作经验的人怎么也会掉入这种陷阱?”北京市民梁女士说。

  梁女士“出的事”发生在3年前。在中国工商银行百万庄西口支行两位员工的“引导”下,梁女士将原本打算存为5年定期的25万元存款转为中国人寿新鸿泰金典版两全保险(分红型),存期6年。让梁女士改变主意的原因就是这两位工作人员承诺保险分红一定会高于银行利息。

  不过,工商银行称:我行客户经理从未向梁女士做出“收益率肯定能达到百分之5以上”的承诺,办理银保产品销售及后续服务中,不存在误导和违规销售行为。

  “如果不是银行员工告诉我这份分红型保险一定比存银行利息高,我为什么要放着高收益存款不选,非给自己添堵呢?”梁女士并不认同工商银行的调查结论,她认为,正是“轻信”了银行员工的承诺,才签署了保险协议。

  记者查阅发现,按照当时中国工商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利率来算,梁女士本可在3年后得到3万多元的利息。可现如今,梁女士购买人寿保险三年来的分红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一万元。

  觉得“上当受骗”的梁女士忍无可忍,决定退保,可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因为签订的是6年合同,此时退保,她的25万元本金还要被扣除6千多元。得到收益没有承诺的一半,如今连本金都要蒙受损失。中国人寿,越买越“瘦”。梁女士觉得自己的遭遇难以置信。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网友在投诉平台和公共论坛上讲述了类似遭遇。网友们觉得被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欺诈的原因主要为营销员在条款解释时夸大承诺收益、没有如实告知投保人全部必要信息,甚至涉嫌故意模糊保险产品和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的界限。

  实际上,从近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保险消费者投诉数据来看,分红险的退保和投诉率一直较高,“产险理赔难”和“寿险涉及欺诈误导”是消费者投诉的重头。

  “分红型保险占据不合理比重已是积重难返,而这种保险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寿险公司必须珍视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重建中国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任。”经济学博士宁凝说。

  既然分红险成为寿险公司投诉中的重灾区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国家四大行之一的工商银行要联合中国人寿诱导消费者购买分红险?

  一名国有银行员工告诉记者,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中间业务范畴,除了工商银行,几家国有银行的普通员工多年来都有销售理财产品和保险类产品的任务,这与员工的工资和奖金是挂钩的,也曾有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直接到银行办公。

  至于为什么要和保险公司合作,他认为,主要是银行可以从中赚取中介费。

  可是,每年工商银行接到的类似梁女士的投诉又有多少呢?当银行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时,银行是否会重新衡量收益和品牌形象的轻重?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致电了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宣传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记录了记者的问题,并称将尽快答复。对此记者将继续跟进报道。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