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易宪容:人民币纳入SDR还要跟进相应金融改革

2015年05月26日 09:1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易宪容

  SDR是IMF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同时也作为一种名义货币记账单位,用来计量IMF成员国所获分配的份额,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官方储备。目前SDR篮子由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货币组成,其比重分别为41.9%、37.4%、9.4%及11.3%。如果人民币能够纳入SDR货币篮子,这不仅是对中国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认可,而且可能让更多的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IMF对货币纳入SDR有两个条件。一是该货币国加入前5年期间的商品和服务出口是全球最大之一;二是该货币要符合IMF规定下的自由使用标准。

  IMF规定的货币可自由使用的标准,与货币是否可自由兑换有些不同。它主要是指一种货币在国际使用和交易的广泛性。也就是说,当前中国资本项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并不是人民币是否纳入SDR的主要障碍,问题是能否符合IMF关于可自由使用的标准。

  在IMF看来,一国货币是否用于广泛国际支付及主要外汇市场广泛的交易,主要可参考4个量化指标。即全球各国官方外汇储备所占的比重、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比重、全球国际债券市场所占的比重、全球外汇交易市场所占的比重。从2010年检讨的情况来看,人民币的后两项指标远差于瑞士法郎、澳大利亚元、加元、港元及瑞典克朗。

  如果IMF还是沿用2010年的标准来检讨人民币自由使用的情况,那么目前人民币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第五大服务出口国;人民币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结算货币(前四大支付结算货币正好是SDR篮子货币)。再以上面4个量化指标来衡量,人民币在出口、贸易结算和支付方面是强项,在跨境存款和外汇市场交易量方面还可以,在外汇储备被持有及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上是弱项。其他几个较弱的方面主要是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程度有关。所以,近期IMF总裁拉吉德访问中国就表示,过去几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进展基本上达到IMF可自由使用的标准,人民币加入SDR只是时间而不是是否的判断问题。因此,人民币通过IMF量化的技术化评估而纳入SDR的概率会比较高。

  据报道,中金公司有报告预计,中国很快将推出一系列措施来提升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到年底,人民币可称为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该报告指出,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不仅可能成为纳入SDR的技术性障碍,也严重限制人民币的国际市场作用,从而使得人民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功能难以发挥。所以,报告预计,为了推动人民币加入SDR,中国将推出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如果人民币通过IMF自由使用的技术关而纳入SDR,还得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美国是否行使否决权的问题;二是为了加入SDR,人民币进一步开放可能对中国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与冲击的问题。

  无论是当前美国政府取态还是美国国会的倾向来看,估计都不会太乐观。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今年3月访问中国时指出,美国政府会支持人民币加入SDR的呼吁。他也明确指出,尽管人民币自由化已经取得不小的进展,但人民币要符合加入SDR的条件,中国就需要先完成艰难的金融改革,包括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更加开放市场决定的汇率机制、利率自由化,以及强化金融市场监管等。其同时也暗示,除非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重大经济改革,否则美国政府不会支持人民币加入SDR的提议。

  此外,即使美国政府同意支持IMF提出的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还有美国国会授权确认的问题。后者存在的不确定性也较大。所以,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为了加入SDR,中国会推出不少相应的金融改革。

  今年下半年,美元的强势可能继续,再加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CPI持续8个月处于“1”的水平,PPI持续近40个月以上的负增长,进出口数据多个月持续转差,这些都显示国内需求不足。

  为了扭转这种经济局势,不排除会进一步推出一系列信用扩张政策的可能性,比如降准降息,这必然会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再加上有机构分析最近有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出中国,这也可能增加人民币下半年贬值的概率。还有,如果人民币在年底前实现可自由兑换,这同样可能增加人民币贬值的风险。如果人民币出现过度贬值,它会严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这同样是当前人民币加入SDR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对此如何权衡,就得考验中国货币政策的智慧与灵活性了。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