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国8月外汇储备减少939亿元 连续四个月下降

2015年09月08日 07:5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中国人民银行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外汇储备继续下降至35573.81亿美元,较上月“缩水”939亿美元。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短期内外汇储备上下震荡、长期看外汇储备振幅收敛将是新常态,外储减少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本报讯(记者 程婕)昨天,央行网站公布的最新官方储备数据显示,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较上月末减少939.29亿美元;8月末黄金储备为617.95亿美元,环比上升4.32%。

  数据显示,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为35573.81亿美元,7月末为36513.10亿美元,环比减少939.29亿美元。这是我国外汇储备连续第四个月下降,且8月份降幅创下历史新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连年大幅增长。2008-2013年间,年均新增外汇储备3276亿美元。2014年6月末,外汇储备达到39932.1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此后,外汇储备由升转降。自那时以来,外汇储备已净减4358.32亿美元。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指出,外汇储备的下降,一部分是因为过去一年里,美元汇率在国际市场上走强,外汇储备中的非美元资产折美元缩水,造成了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下降,但这并非真实的损失;另一部分是因为其间资本外流,外汇储备(本金)的实际减少,2014年三季度至2015年一季度间累计达1092亿美元,同期外汇储备(余额)减少2632亿美元。

  管涛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下降,是随着2014年二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由单边走势转为双向波动,境内机构和个人优化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增加外汇存款和对外资产、减少外汇贷款和对外负债的必然结果。

  截至2014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中,非储备资产占比39%,较上年末上升了4个百分点,2015年一季度末该比例进一步升至41%。这反映了对外资产由国家集中运用转向市场分散持有,外汇储备的减少部分体现了公共部门(央行)与民间部门之间资产负债表的置换,符合“藏汇于民”的改革方向。

  管涛预计,从短期看,如果未来内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不排除国际资本重新回流我国,外汇储备有可能恢复增长。而从中长期看,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程度提高,央行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则进出口顺差必然对应着资本净流出,贸易顺差越大、资本流出越多。由此,短期内外汇储备上下震荡、长期看外汇储备振幅收敛将是新常态,外储减少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昨天,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584,较前一交易日上涨35个基点,重返“6.35”关口,已连续5个交易日升值。即期市场人民币汇率收盘为6.3659,贬值100点。

  民生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中国目前外汇储备弹药充足,短期在人民币较强的贬值预期下耗费一些成本是必然的,如果央行眼下不干预汇率市场,一旦形成趋势性的贬值预期,后续在套利资金的冲击下成本将会更高,但待长期汇率校对完成后,央行干预会退出。因此外储的耗费是必要的。张瑜预计,即期汇率底线在6.5-6.6左右,贬值幅度控制在5%,如果跌破这个缓冲带,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资本外流风险。长期而言,人民币并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

  相关新闻

  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地位

  本报讯(记者 程婕)国际资金清算机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近日发布的全球人民币追踪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保持在第五位,市场占有率刷下纪录新高至2.34%,比6月份的2.09%略有增加。其中,亚洲人民币采用率从去年的24%上升至33%。

  SWIFT数据并显示,与去年7月相比,多个亚洲主要市场在支付中国内地及香港跨境款项时,以人民币支付的款项在价值上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所有货币付款中,韩国及台湾地区采用人民币支付中国内地及香港款项的比率分别增加84%及80%。澳大利亚及马来西亚的使用率也进展理想,分别上升至18%及15%,而日本和印度采用人民币支付中国内地及香港款项的比率仍然偏低,分别为5%和1%。

  成立于1973年的SWIFT,是国际金融行业的合作组织,为全球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提供报文与接口服务。目前全球15个离岸人民币中心均通过SWIFT系统完成跨境人民币结算。

【编辑:陈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