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观点:“双降”不会导致流动性陷阱

2015年10月28日 07:3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 金融观察

  目前,各个金融产品之间流动性转换还是很大的,人们手中的货币并不会“被忘却在某个角落”。而且,我国并没有出现消费“停滞”的状态,相反,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经历“霜降”前的降息降准“双降”后,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降低至1.5%,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8、9月CPI指数分别为2%、1.6%,连续两个月实际CPI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到“负利率”时代。

  当利率降到很低水平,无论央行再怎样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支出总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目前来看,银行体系资金充足,商业银行面对的问题不再是流动性紧张,而是资金的有效配置。综合考虑我国实际利率已经为负,加之经济的疲软,难道中国真的陷入流动性陷阱了吗?

  细究一下,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 而当利率极低、陷阱出现时,货币供给直接被经济个体持有,既不流通以形成消费需求,也不投资以形成投资需求,市场出现“停滞”状态。

  但是,结合我国目前实际经济状况,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并不符合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困局。

  首先,我国现实经济中货币持有形式十分少见,目前出现的银行储蓄资金充裕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首要原因是近期股市的低迷,资金转为存款只是一种短期现象,长期看来银行体系仍旧存在“储户搬家”的风险。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基本放开的作用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长,居民储户可选择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可以转而选择理财产品、信托等其他金融形式。各个金融产品之间流动性转换还是很大的,人们手中的货币并不会“被忘却在某个角落”。

  其次,我国并没有出现消费“停滞”的状态,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作为凯恩斯理论基础的“流动性陷阱”。看似可怕,实际上仅是现象描述,而非阐述理论,本身只进行了初步论证,十分模糊,而且自身存在漏洞。他的理论体系在当今经济情形的挑战下显得日渐难以招架,货币政策并不是完全失效,而是存在一定“时滞”,考虑到金融加速器现象,这种“时滞”有可能在将来被放大显现。

  所以,即便央行“双降”使我国迈入负利率时代,也大可不必担心中国是否会进入“流动性陷阱”,自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平稳的基本特征,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6.9%-7.4%的增长区间,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同时,新型城镇化有可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用工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投资有望进一步加大。长期看来,潜在经济增长点依然存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将能够继续释放潜在动力。

  □张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实验研究室)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