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市房企年内发近3000亿元公司债 同比暴涨18倍

2015年12月15日 07:47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 

  12月14日,保利地产发布公告称,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15]2570号”批复核准,获准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150亿元(含150亿元)的公司债券。

  据《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今年年内,上市房企总计发行公司债2974.0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53.97亿元相比,同比暴涨18倍。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公司债发行门槛降低。此外,在房企资金面持续改善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公司债的发行来为明年战略扩张补充资金。

  更重要的是,除了补充流动资金外,上市公司一反常态动辄发行规模高达上百亿元的公司债的背后,实际上是置换高息债,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

  年内公司债发行规模近3000亿元

  根据上述统计表显示,截至12月14日,上市房企总计发行了242笔公司债,去年同期则为23笔;发行总额为2974.0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53.97亿元相比,同比暴涨18倍。

  从单笔发行规模来看,2014年,单笔发行额度最高的为20亿元,今年则为65亿元,而且单笔发行额度超过20亿元的有67笔。

  从发行主体来看,2014年发行公司债多是A股资本市场上的中小房企,而今年千亿元量级房企则加入进来,而且动辄规模就超过100亿元。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绿地、恒大、远洋等房企发行公司债总规模都超过100亿元。

  以昨日获批的保利地产来看,其公司债获批规模为150亿元。12月14日,根据保利地产公告显示,根据《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15年公司债券(第一期)发行公告》,该期债券分为两个品种,品种一为5年期,附第3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品种二为7年期,附第5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

  据悉,该期债券发行工作已于2015年12月11日结束,品种一最终发行规模为30亿元,最终票面利率为3.40%;品种二最终发行规模为20亿元,最终票面利率为3.68%。

  而从发行公司债募资资金的用途来看,多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拿地扩张以及偿还旧有债务。例如,保利地产表示,发行的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偿还金融机构借款、补充流动资金及适用的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用途。

  置换高息债

  事实上,公司债发行规模暴增的背后,是相关部门的放行。据记者了解,今年1月份,中国证监会放宽境内债券发行主体限制,将发行主体由境内上市公司及境外上市的境内公司,扩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在此背景下,尤其对房地产企业来说,规模的快速扩张致使一些房企信用评级提升,境内主体评级增加后,发行债券的难度和利率都将所有降低。

  而作为首先尝试走通这一渠道的第一批上市房企中的龙湖地产而言,其曾表示,“内地债券市场逐步放宽限制,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融资选择。此次龙湖透过境内附属尝试发行境内债券,可助集团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借贷成本、拉长集团负债的借款年限、增强财务实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境外融资的汇率风险”。

  对此,严跃进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资金成本上看,今年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情况下,房企的发债成本在降低。

  《证券日报》记者也在上述统计表中发现,在发行利率方面,2014年,最低发行利率为5.4%,最高为10%;而2015年至今,最低发行利率为3.4%,最高为10.5%。

  值得注意的是,保利和中海发行公司债的票面利率最低,同为3.4%,这基本是资本市场中最低的融资成本,岂会不成为房企争相追逐大规模借债的原因。而在上述242笔公司债中,有112笔发行利率低于6%,占比高达46%以上。

  显然,在市场可以融到低成本的资金,又无需承担汇率风险,且其还款周期与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匹配度又较高,无疑,这是上市房企大批量、大规模进场发债的最重要理由。

  在远洋地产8月中旬的发债公告中可知,“偿还现有债务及补足一般营运资金”,这是远洋地产发行公司债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

  事实上,这也是众多房企发行公司债的主要用途。通过上述数据可知,公司债利率水平较低,甚至低于长期银行借款,房企可以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调整债务结构。

  不过,严跃进也向本报记者直言,上市房企大规模的发债行为,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大房企在战略扩张方面竞争力,但会挤压中小房企的发展空间。

【编辑:陈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