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存款变保单又添新马甲:“高息零存整取储蓄”实为分红险

2016年03月01日 15: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近一年时间,在存款利率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下行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正在借助银保渠道抢占理财市场。虽然保监会多次在官网或多个渠道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引导,并要求部分理财业务及代销业务进行“录音”。但是,“存款变保单”的理财纠纷却屡禁不止。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部分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时也遭遇到“销售误导”的情况。

  “存款变保险”屡禁不止

  一边是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一边则是一大批保险产品在银行渠道被抢购,除了近期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收益诱人外,银行理财经理的“销售误导”也是“功不可没”。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北京地区某股份制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时,就遇到了银行理财经理推销“存款”产品。

  本报记者在上述银行购买猴年纪念邮票时被大堂经理领到了理财室,一位理财经理表示:“您购买的邮票升值空间不大,去年的羊年纪念版原来售价888元,目前也没有升值到1000元。您不妨考虑另外一种‘存款’,这款‘定存’到期收益比银行定期要高不少,每年缴存一定金额,存够一定年数,还可得到一个满期奖励。”

  当本报记者表示不想存很长时间,最多考虑三年时,这位理财经理则说:“存满三年也可以取出,只是没有满期奖励了。”随后拿出计算器演示到期收益,并询问本报记者的年龄。这位理财经理解释说:“根据投资者的年龄和性别不同,到期收益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差异不大。”

  本报记者佯装有些心动要求了解存款细节,这是该银行工作人员拿出一份合同,上面竟然写着“****保险(分红型)”,此时本报记者确认遭遇了类似存款变保单的“销售陷阱”。

  在另一家国有大行,《证券日报》记者也遇到了大堂经理推销“高息定存”,工作人员介绍的购买方式、金额以及年限与上述保险产品如出一辙。更为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与上一家银行相同,该行的工作人员也坚称产品为“存款产品”,类似“零存整取”。证券日报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