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曲凤杰:中国为何连续四个月增持美国国债?

2017年08月03日 19:37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作者曲凤杰(人民大学国家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作者曲凤杰(人民大学国家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根据美国财政部上个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5月中国所持美国国债环比增加100亿美元,至1.1022万亿美元。自今年2月份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四个月增持美国国债,累计增持规模为511亿美元。根据央行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在6月份实现连续第五个月增长,为30567.9亿,较5月末上升32亿美元,环比升幅为0.11%。

  日本在5月份所持美债环比增加44亿美元,涨至1.1113万亿美元,仍是美国海外第一大债主,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量位居第二。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5月份外资持有美债数量增加了499亿美元,总量达到6.12万亿美元,而前两大持有国中、日两国加起来就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

  理解中国近来几个月连续增持美国国债,首先需要了解两个基本事实:

  一是近年来,从美国经常账户结构上看,美国货物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和累积,服务贸易和经常性收入顺差部分抵补了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但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整体仍然持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是持续不断的海外资金流入支撑了美国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

  二是今年2月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供求趋向基本平衡和略有盈余,外汇储备增加。对我国而言,在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和外汇储备增加的情况下,购买流动性最高的美元资产是首选。美元资产中以美国国债最符合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双重需要,在外储企稳增加后,连续几个月增持美国国债也属正常的事情。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呈持续增加趋势(单位:百万美元)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呈持续增加趋势(单位:百万美元)

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单位:亿美元)
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单位:亿美元)

  上面两个事实并不难理解,值得深入思考的是,为什么美国在双赤字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为赤字融资的能力,而且通过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配合总能“化危为机”?为什么增持储备时,主要增持美元而不是欧元、日元?美元资产收益率、安全性和流动性是一种解释,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是在美元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国际货币体系架构中,美元的中心地位赐予美国拥有不可比拟的为赤字融资的能力。

  美国的对外债权是以外币计价,对外债务是以美元计价。美国的对外债权以高收益的证券投资和FDI为主,对外债务以低成本的国债为主。美国完全可以通过印钞的办法加以稀释债务,外围国家却不能采取同样做法以牙还牙,一是因为美国对外资产以股权为主,二是因为外围国家往往不能承受因此带来的汇率对美元贬值风险。

  若想成为国际货币,不可能靠长期国际收支赤字为国际市场提供流动性。人民币必需依靠美元储备维持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币值信心。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更大的“特里芬难题”。

  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必需通过国际收支赤字向国际市场提供人民币流动性,另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信心又要求中国必需保持顺差和相当规模的美元外汇储备。去年以来,我们看到仅仅是美元外汇储备的下降,就足以动摇人民币的币值信心。可见,这种中心外围的国际货币体系结构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货币政策操作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等需正视的现实。

  在这个体系架构下,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高歌猛进,货币政策要充分考虑美国的“量宽”和“缩表”的外溢效应。增持或减持美元资产仍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操作。(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曲凤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特约研究员,跨境金融50人论坛成员、丝路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心顾问、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国别规划主持人、国际产能合作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孙静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