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大别山治愈金融失血症 曾经六成储蓄被吸走

2017年08月24日 11:12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 

  六成储蓄被吸走,金融失血症是如何治愈的?

  从六成储蓄被吸走 到400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湖北大别山金融工程调查

  针对贫困地区的“金融失血”症,湖北在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了3年多的金融工程试验。这项工程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改革金融要素供给,打通金融服务县域实体经济的“断头路”,激活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有效缓解。

  金融试验激出源头活水

  “老区银行机构少、缺乏市场竞争、信贷动力不足且条件高,大多存款资源没有留在本地。同时,老区企业不太会运用基金、证券、票据等金融工具,大量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县域经济金融血管不畅、供血不足,抽血、失血严重。”黄冈市金融工作局局长江冠华说。

  湖北省黄冈市是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据介绍,3年前黄冈只有8家银行分支机构,贷存比仅有38%,60%左右的储蓄资金被银行抽到外地使用,2013年一家银行一年只贷给本地企业1亿元,而在本地吸收存款余额30多亿元,到外地轻松实现利润1个多亿。

  黄冈市市长刘美频认为,贫困地区存在金融供需断层的根本原因是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具体表现在企业缺乏银行要求的抵押品,治理结构不规范、不透明,信贷投放缺乏保障,同时金融体系不健全、不发达,融资渠道缺乏。

  黄冈市从2014年初开始系统推进大别山金融工程试验:完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发展各类金融业态,提升各类金融要素聚集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优化区域金融生态;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在全市11个县市区全面推进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规范培育企业主体;省里主导成立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四板市场运营平台),辅导推荐合格企业集中挂牌,促进投资融资对接;构建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推荐到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力度。

  启动试验3年来,全市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新增268家,400多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累计达到67.6亿元。不少企业反映,黄冈市抓金融工程抓住了“牛鼻子”,让田间地头的小微企业获得了资本的青睐,迅速成长壮大。

  运用“两只手”盘活金融供给

  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认为,大别山金融工程是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结合市场“无形之手”,对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生态进行再造,盘活金融供给,满足金融需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黄冈从金融供给侧入手,引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股权投资等金融与类金融业态,在充分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中小微企业引向资本市场,盘活自身资源。积极引导银行下沉网点创新信贷产品,引导券商、中介机构“下乡”深耕,对优质企业进行股改,登陆四板、三板。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小额保证保险,分担信贷风险。3年来黄冈引进、新设23家银行机构,760家投融资机构活跃在老区田间地头。

  黄冈市还坚持财政金融联动,变补贴为杠杆。通过奖励政策鼓励更多优质企业在四板挂牌。重构担保体系,通过向担保公司注资,让担保重归公益。整合财政资金设立信贷风险补偿金、融资担保金、保证保险金等,为企业融资服务。

  黄冈以金融工程为抓手激活县域经济,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表示,此项改革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探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将在湖北全省各市州推广。

  改革探索期盼政策创新支持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大别山金融工程的深入推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地方金融机构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金融工具供给不足、渠道不畅。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董事长龚波说,目前虽然湖北银行、汉口银行等26家省内银行机构都开展了四板托管挂牌企业股权质押信贷融资业务,但众多的县域法人银行机构仍注重实物抵押或担保贷款,尚不接受企业股权作为押品,也就未曾涉足股权质押融资业务。该中心办理的791笔股权质押融资没有出现一笔不良情况。

  其次,缺乏容错机制,基层的金融改革可调配资源有限。多名县域金融办负责人坦言,在大别山区,机构普遍“求稳怕错”,一些适应本地情况的创新贷款产品被叫停。还有法人银行机构反映,“一刀切”式的货币信贷政策对于正在发展赶超的落后贫困地区影响较大。

  第三,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仍不完善,不易形成改革合力。有孚众创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军说,越到基层金融监管职能越分散,人行、银监、证监、保监、金融办等各管一块,亟待通过改革发展进一步完善。(半月谈记者 江时强 沈翀)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