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结构性存款现商机 券商掘金期权业务

2018年03月27日 14:2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结构性存款现商机 券商掘金期权业务

  □本报记者 郭梦迪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结构性存款规模较2016年底上升1.55万亿元,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开始向投资者推荐此类产品。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结构性存款符合资管新规要求,有些银行现在力推这类产品主要是为以后资管新规落地做准备,且其规模仍有上升的空间。在结构性存款市场火热的同时,有券商场外部门也开始向银行抛出“橄榄枝”,寻求在期权业务方面的合作。

  结构性存款“接棒”保本理财

  某城商行理财客户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此前结构性存款只针对大额客户销售,但从2018年2月份开始针对个人客户销售,该行推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的标的为黄金,一万元起售,风险比较小。

  Wind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末,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为0.90万亿元,而2017年12月末,这一数字涨到1.33万亿元,较2016年12月份增长48.23%。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则由2016年12月的0.97万亿元涨到2017年12月的1.43万亿元,涨幅达到47.48%。

  而进入2018年以来,个人结构性存款继续保持2017年的上涨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达到1.69万亿元,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达到1.74万亿元。

  华创证券债券研究团队指出,去年年底,随着“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的规定对银行表内理财(即保本理财)业务形成冲击,各大银行开始未雨绸缪,为表内理财业务谋求转型,结构性存款作为替代品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某国有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以前在隐性刚兑的环境下,结构性存款不太能获得客户的青睐,吸引力不够强,而目前看来,有些银行现在开始力推这款产品主要是为以后资管新规的落地做准备,同时结构性存款收益比一般存款要高,部分产品能够保证本金的安全性,投资者也有这方面的需求。

  券商与银行谋合作

  华创证券表示,结构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股票篮子价格)、商品价格(石油、黄金等)、信用、指数(股价指数、商品价格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尽管挂钩的衍生品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结构即为“存款+期权”,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存款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则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因此,在基础收益之上获得了较高投资报酬率的可能。

  国君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刘欣琦指出,目前股指期权主要挂钩沪深300指数,商业银行是券商最主要客户。银行买入股指期权用于构造结构性产品以满足其客户需求,如实现保本策略、增强收益策略等。记者注意到,在结构性存款蓬勃发展的同时,证券公司衍生品部门参与热情也在高涨。

  某券商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已在这方面和多家银行开展了合作,银行可以将募集的理财资金投资于基础资产,并通过场外期权的形式将该基础资产的预期利息投资于公司的衍生品,产生的投资损益即为银行获取的浮动收益,而在此过程中券商赚取期权费等费用。

  券商可为银行设计从保本型到进取型等多种类型的不同结构,在不动用银行本金的基础上,以信用交易完成衍生品投资过程。银行与券商在交易期初不进行任何资金交割,以信用交易完成衍生品投资,在期末时根据交易条款进行轧差清算,即应支付金额大的一方支付轧差金额给另一方。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表示,结构性存款嵌入期权的同时给银行带来一些问题。一是衍生品是高杠杆、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属于相关法律中允许银行经营的范围。二是期权等衍生品的选择需要强大的投研团队,银行的人员配备也不到位。所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银行和非银机构进行合作,发挥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的投研优势进行资产配置和投资决策。非银机构也可以借助银行的网点优势迅速扩散和传播,通过结构性存款嵌入期权这种形式,降低期权等衍生品的风险,提高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李奇霖进一步表示,结构性存款直接考验的就是非银机构的投研能力,嵌入结构性产品中“高风险高收益”部分的投资需要对宏观经济和挂钩产品等的涨跌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不仅包括择券,还包括择时,这些都将直接决定银行产品的收益情况与获客能力。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