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理财子公司新规降低门槛

2018年10月25日 03:0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10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多家商业银行已申请公告成立理财子公司。分析人士指出,新规为银行理财松绑,首次购买不要求强制面签,允许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可以选择不新设理财子公司。

  首次购买不要求强制面签

  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对于首次买理财产品的用户,除了选择临柜面签外,允许客户通过电子渠道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这意味着,首次购买不要求强制面签,也可通过电子渠道进行风险能力评估。

  标准普益分析师表示,取消首次购买理财产品的必须临柜面签的要求有利于理财子公司拓宽目标客户群体,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未来理财子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体将不仅仅局限于机构所处区域内,可以覆盖全国,增强了市场的竞争饱和度。

  同时,征求意见稿明确“参照其他资管产品的监管规定,不在《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中设置理财产品销售起点金额。”融360分析师指出,销售起点由理财子公司具体规定。这就意味着银行理财的门槛有望进一步降低,银行理财的客户群体可以进一步扩大。在统一大资管的环境下,以相同的条件进行有序竞争,预计未来我国活期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将对货币基金形成较大的冲击。

  目前来看,货币基金的收益与T+0的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并无太大优势,但T+0的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可当日计息、提取金额不受一万元限制已经比货币基金有优势,一旦去除门槛这一限制,T+0的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比货币基金更有优势。

  上述标准普益分析师表示,理财投资起点的降低使得银行的客户优势与自身的渠道优势进一步放大,银行公募理财将拥有更强的募集能力。在未来产品形式与公募基金逐步趋同的大环境中,银行理财在投资起点要求降低后,可借助营销渠道方面天然的优势,极大地挤压冲击公募基金尤其是目标用户风险偏好较低的货币基金市场份额,进而缓解保本类银行理财产品退出带来的客户流失。

  理财产品投资股市继续放松

  征求意见稿规定,在公募理财产品投资股票方面,在前期已允许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和公募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票的基础上,进一步允许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允许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得以扩大,产品创新的空间更大;对股市来说,将可以引入更多的长期稳定资金,投资者结构和投资风格也有望改变。

  融360分析师指出,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放开了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股票市场的限制,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比公募基金范围更广,公募银行理财产品也可以更好地满足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但鉴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定位以及银行的资管体系搭建还不完善,预计短期内理财资金不会大规模进入股市。

  联讯证券李奇霖、钟林楠分析师表示,理财产品投资股市继续放松,但入市规模有限,理财产品对接的主要是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资管新规要求产品净值化后,理财多转型为现金管理类产品,大规模参与高风险、波动率高的权益资产可能会引发净值大幅波动,可能性不高。

  可以选择不新设理财子公司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商业银行可以结合战略规划和自身条件,按照商业自愿原则,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也可以选择不新设理财子公司,而是将理财业务整合到已开展资管业务的其他附属机构。商业银行通过子公司开展业务后,银行自身不再开展理财业务(继续处置存量理财产品除外)。同时,理财子公司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效防止经营风险向母行传染。

  融360分析师认为,虽然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不强制要求设立理财子公司,但从银行角度来说,设立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可以直接投资股票、可以在电子渠道不面签销售等种种优势,都利于银行理财作为银行资管产品与券商、基金、保险等资管产品竞争,所以该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将推动银行积极设立理财子公司,或成为理财子公司成立的加速器。

  标准普益分析师指出,第一家理财子公司正式运营时期预期在明年中旬。根据《管理办法》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需要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其中筹建申请最长反馈时间为4个月,筹建批准期限为6个月;开业申请最长反馈时间为2个月,开业最长时期为6个月。考虑到政策描述的时限范围以及银行的调整准备期,最快理财子公司也需在明年春节后落地。

  北京晨报记者 余雪菲

【编辑:于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