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广东佛山劳资纠纷工会成摆设 维权变成同乡闹事

2011年09月07日 09:4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东佛山劳资纠纷工会成摆设维权变成同乡闹事
在深圳,农民工对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很是欢迎。 何俊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佛山市总工会调查数据显示,企图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的人高达45.43%,认为“事情闹大了就会解决”的 人有16.34%。因此同乡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非公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40%的非公企业未组建工会,职工入会率仅为60%。

  ◎在非公企业中,工会干部维权不到位,甚至不敢维权,是工会维权职能难以发挥的瓶颈。专家建议,必 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工会主席的雇员身份,使工会主席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将非公企业工会主席专业化。

    工资纠纷需要工会援助

  据了解,现在出来打工的80%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最近佛山市总工会与佛山大学政法学院联合组织“佛山市外来新生代员工状况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员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欲望强烈,对社会公平的需求日益提高。该研究还显示,尽管他们维权意识增强,但他们可选择的维权路径却十分有限。很多人不是选择法律途径,也不是依靠组织有序调解,而是直接找企业领导或老板,甚至诉诸群体性事件。

  佛山市总工会调查数据显示,企图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的人高达45.43%,认为“事情闹大了就会解决”的人有16.34%。因此同乡会具有很大吸引力。

  “找老乡会,问题即使解决不了,也能出口气。”来自湖南的80后外来工胡志清告诉记者。“其实我们也不希望找同乡来打打杀杀,但劳资纠纷也得有疏导的途径。”前段时间他在一位“明白人”指点下,找到了一家法律咨询NGO组织,成功拿到了加班工资。

  在佛山南海,记者见到一些社会组织设立的法律咨询机构,专门针对外来工进行法律咨询和情绪疏导,在当地颇受欢迎。

  南海大沥四海法律咨询服务部是一家香港机构办的,在不到4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常常挤满了人。他们是因工资或者工伤纠纷来寻求法律援助。

  香港人江燕是这里的资深社工,她说:“劳资纠纷在我们这里得到处理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提供情绪的疏导和法律咨询。对于员工投诉(公司),我们只能疏导其利用制度途径来解决问题,告诉他找相关部门。”她告诉记者,很多外来工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不少他们帮助过的外来工还会经常回来做志愿者。

  多年与工人打交道的江燕认为,外来工需要的服务,最大的一块就是工资、工伤等劳资关系的争议。尤其是近两年劳资纠纷以翻倍的速度在增长。

  “一些得不到赔偿的工人找到一大群老乡甚至黑社会闹事的事情过去经常发生,如果找到我们,在提供法律咨询的同时,也会在情绪的安抚、自信心的恢复方面给予帮助”。目前,他们已经服务工伤病员300多人次,也开启了病友直接跟南海区总工会沟通的渠道。

  江燕说,外来工们确实需要这方面的帮助,但是这方面的组织又太少。她认为,其实市、区总工会都可以帮助工人与劳动部门协商解决劳资纠纷,但问题是基层企业没有工会,工人自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渠道。

  “我坚决不同意用‘打手’来维权。”在广州白云区一个工厂,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挤了十来个人,这些人都是江西某县同乡会的核心人员。

  现任会长李新对同乡会依靠“打手”来维权的方式很不满,“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就不做这个会长了”,他抛下了狠话。在坐的其他人也缄默了,同乡会秘书长朱智打破了沉寂,“在这里我们是弱势群体,如果不用一些非正常手段,维权简直是天方夜谭。”

  李新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老乡们推举他做同乡会会长,但因为太忙,平时很少参与同乡会的运作及维权,都是依靠朱智去打理。

  然而,一个普通的维权事件彻底触动了李新的底线。今年7月份老乡陈女士急于回家,但工厂不让辞职,并克扣了她一个多月的工资和押金共计4000元。陈女士几次找厂领导无果,陈女士找到了朱智。第二天,该同乡会就开了两辆面包车到厂里。刚开始谈判,厂里答应给2000元。之后,面包车上下来十几个人开始砸东西,其中还有两个专门要账的湖南“打手”。企业老板见状,赶快给钱。

  为此,李新勃然大怒,并声称:再不停止这样的行为,同乡会可能会走上“邪道”。

  通常工会常被称为工人的“娘家”,以前工人受到不公,就会找工会“说理”,今天为什么工人不找工会而找同乡会帮忙呢?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建社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一般以非公企业为主,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远比公有制企业高得多,劳动关系也呈现多元、复杂的态势。在珠三角地区,非公企业成立工会往往遭遇建会难、发展会员难、维权难。据了解,在非公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40%的非公企业未组建工会,职工入会率仅为60%。

  民营企业工会名存实亡

  在非公企业占80%以上的珠三角,工会成为盲区。“一些非公企业工会名存实亡,有的新建企业虽然组建了工会,但职工根本就不知道工会是做什么的。”谢建社说。

  “我们工会是上面要求建的,我这个工会主席也是装装样子。”东莞一家电子厂的工会主席唐建华说,公司自去年8月挂牌以来,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架构,不要说维权,就连活动也没组织过。像这样的私营企业在珠三角不在少数。有的企业,工会批准组建了,但成立大会没有开,工会既没章程,牌子也没挂,工会组织形同虚设,职工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工会会员。

  “基层工会活动经费是最头痛的问题,有时候向老板要一瓶水的钱都很困难。”唐建华说。工会在企业中没有任何权利,甚至工会委员怕替职工维权,担心老板炒自己的鱿鱼。有基层工会主席甚至形容工会是“一无所有,一无是处”的地方。

  “非公企业的工会作用发挥不够,表面上是工人的工会,实际上是企业主的工会。”在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与广州市总工会联合开展的“广州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及其作用发挥”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如是说。

  谢建社告诉记者,在调查中,他了解到不少非公企业,工会组建不走程序,不按法规办事,工会负责人也不用工人选举,企业也不缴纳工会费,工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是非公企业发展工会的软肋。

  《报告》指出,“各区、街道和社区工会部门为了完成上级压下来的组建工会数字,想方设法、不厌其烦、磨破嘴皮,基层工会协理员打持久战、耗时战、攻坚战,只要非公企业填写加入工会的表格就行,这样一家一家工会组建了,因此,人们称之为‘表格工会’。”

  “更为突出的是外来工对工会的认识不足,不相信工会的作用。”谢建社说,调查中发现60%的人甚至不知道有工会。

  据了解,在非公企业中,大多数老板不愿意设立工会。“企业如果建立了工会,职工可能在工会领导下,与用人单位对着干。”东莞一家私企老板说,这可能会对企业的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佛山一家灯具公司的工会主席王志勇也表示,虽然企业好不容易建起了工会,但真正要维权还是很难,因为工会主席也受雇于企业主。

  另外,员工流动性强也给工会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私营企业职工的双向选择性强,职工自主择业意识也较强,跳槽现象普遍。再加上非公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非常明显,常常出现企业倒闭的现象。

  然而让记者更为吃惊的是,当记者要求到广东省总工会了解有关全省非公企业工会情况时,被告之:省总工会基层工会工作部部长职位长期空缺,没有人了解情况,不能接受记者采访。

  改变工会主席企业雇员身份

  “工会作为第三方力量,是一个最有效的维权组织。”谢建社认为,首先是工会具有合法性,其次就是工会代表工人的利益。而同乡会不合法,也比较容易失去理性。如果工会能够积极发挥作用,外来工自然就会加入。

  但谢建社也表示,在非公企业组建工会和吸收新会员方面要有一些新的举措,使企业希望建工会,职工要求加入工会,会员有实惠。同时,组建后的工会要及时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协助企业开展有益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职工成为会员,要让他们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工会不仅要在数量上扩张,更要提升质量。”华南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明忠认为,也就是说,工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真正代表工人的利益,不被资方所左右,工会才能真正成为“职工之家”。

  在罗明忠看来,创新非公企业工会体系势在必行。他认为,在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关系契约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以单位为依托工会组建方式难以适应劳动力流动性大、管理不规范、劳动关系稳定性差的实际。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依托企业组建工会的方式,推进街道/镇、村为依托的社区工会的建立。有必要加大区域性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从而逐步使中小企业工会摆脱依附于企业的组织格局。

  他建议,在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类型劳动关系的性质,引导和支持职工依法建立不同类型的工会组织模式,即在原有以单个企业为依托的工会建制之外,创新建立符合企业和行业特点的其他类型的工会体制,组建行业、职业工会、基层工会联合会等。

  在非公企业中,工会干部维权不到位,甚至不敢维权,是工会维权职能难以发挥的瓶颈。谢建社建议,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工会主席的雇员身份,使工会主席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将非公企业工会主席专业化。这样,既可以消除非公企业工会主席的后顾之忧,又可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促进工会在非公企业中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必备的条件。

  他说,有的地方采取向非公企业派驻工会主席的做法,收到一定的效果。由于这些不端企业“饭碗”的职业化工会主席工作出色,使一些过去不接受和拒绝派驻工会干部的企业经营者改变了认识,纷纷主动来到市总工会,要求为他们下派工会干部。专职工会主席进入非公企业,目的之一,就是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努力维护和促进企业的发展。(记者 刘茜 实习生 吴城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