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大代表建议:对不尽责儿童监护人剥夺其监护权

2012年11月26日 09:10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郑赫南
卢亦愚

  相关报道:贵州毕节5名流浪男童疑因躲垃圾箱避寒闷死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卢亦愚建议

  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要剥夺其监护权

  贵州省毕节市发生的5名流浪男孩垃圾箱中取暖致死事件,引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卢亦愚的关注。11月22日,卢亦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再次呼吁早日出台“儿童福利法”,对不尽责的儿童监护人依法剥夺其监护权。

  记者:报道显示,这5名男孩的家境非常贫寒,父母亲无力监护。您认为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卢亦愚:还是建议国家早日出台“儿童福利法”,在该法中明确规定,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要剥夺其监护权,将孩子转移到政府举办的福利机构中去,以培养孩子正常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

  这样建议,考虑到两种监护失职的情形:一种是,家长或其他亲属等监护人因经济上、身体上、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欠缺,导致无力监护。从报道看,这5名男孩就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是,监护人不称职,如极端不负责任,有能力管而不管,甚至虐待、诱骗儿童行窃、乞讨等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在法律层面剥夺其监护权并对其违法行为予以惩处。

  记者:问题是,“转到政府的福利机构”去,孩子们不一定愿意。如毕节的5名男孩,当地民政部门曾对他们救助过,但孩子们认为在那里行动不自由、吃住都不舒服。

  卢亦愚:孩子们所感受的“不自由、不舒服”,是福利机构的硬件、软件两方面不足导致的。

  硬件方面,各地福利机构的条件主要受当地财政能力的影响。一般区县一级财政比较弱,而市一级的财政能力要强得多。所以,我建议将儿童福利机构更多集中到市里面,将福利机构儿童的衣食住行条件逐步提高。当然,在儿童福利经费投入方面,各级政府应在制定年度预算时提高投入比例,并帮助儿童福利机构接受更多社会捐赠。

  软件方面,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所提供的“院内集体生活照料模式”虽然有利于管理儿童,也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但这样的养育模式缺乏对儿童个性化的培养,容易造成儿童感情世界上的盲区,社会的亲和性特别是在家庭伦理、亲情方面存在欠缺。在回归社会时,容易出现种种不适应。这也是流浪儿童“屡遣屡返”的原因之一。

  建议在出台“儿童福利法”的过程中加强立法调研,对儿童福利机构生活照料模式、工作人员资质等提出规范性要求,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对儿童福利机构照料人员,应该有岗前培训、上岗资质等要求,以对儿童的心理、身体、教育等方面给予高质量的照料。

  记者:未成年人保护法、收养法等解决不了上述问题吗?有无必要单独制定“儿童福利法”?

  卢亦愚: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收养法等法律,但是对儿童权益的法律保障还存在不足。

  比如,对不尽责的监护人,哪怕其带着孩子乞讨、不让孩子上学,只要不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对监护人予以惩处。“儿童福利法”则可以明确规定:如监护人严重失职,经劝告拒不悔改的,可依法剥夺其监护权。

  另外,“儿童福利法”关照的是全体儿童的利益,特别强调对流浪儿童、残疾儿童、孤儿以及处于困境的儿童的援助、救护、照料。在这部法律中,儿童福利是一项系统工程,儿童的收养、医疗保险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只有在法律层面固定下来,才能依法办事,不会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

  记者:对您的建议,有关部门办理的结果如何?

  卢亦愚:这个建议是民政部办理的,也答复我了。第一年,民政部答复称我国已经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不必单独出台“儿童福利法”。我反驳他们的理由是:这些法律均没有将儿童设为主体,且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已有儿童福利法。第二年,民政部答复称已经在考虑立法。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病残儿童、孤儿和处于困境的儿童是需要得到更多关爱和照顾的花朵,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11月20日,我国举行了参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20周年纪念活动,我在此再次建议我国早日出台“儿童福利法”,以践行《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郑赫南)

【编辑:张志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