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特权如何关入制度之笼? 官员吁实行“零容忍”

2013年07月01日 09:15 来源:求是 参与互动(0)

  “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敲响了警钟。

  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各级领导永远是人民的公仆,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能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一些人和一些地方、部门存在的追逐超越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力、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的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不仅破坏了社会公正,疏远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影响到党和国家能否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必须坚决反对。

  权力具有两面性。受法律制度约束的权力,能够为民所用、为民谋利;不受约束的权力,则会沦为谋取私利的特权。特权是封建思想的余孽,是权力的异化,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反对特权最根本的是把权力牢牢地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形成反对特权的防范机制和惩戒机制,激发党内清气、涵养社会正气,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制度的笼子要严密。在制度设计上,尽可能严谨缜密,将权力的内容和边界固化,减少外溢的可能,防止“牛栏关猫”。笼子还要框架透明。权力虽然关在笼子里,但是不能消失在公众的视线外,搞暗箱操作,“让权力公开透明,也是最有效的防腐剂”。笼子更要栅栏常新。及时依据情势变化,增加新制度、完善旧制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避免编织笼子的栅栏因年久失修而失效。

  制度面前无例外。制度的笼子能否关住特权,关键在于制度执行能否“一碗水端平”。“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中央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之所以能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关键在于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中央领导带头执行,由此形成了贯通上下、层层落实的强大正能量。反特权既是制度的建构与完善,也是领导者自身的一场革命,特别是思想革命。只有从内心深处将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殊”视为耻辱,牢固树立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不让权力“为尊者讳”,不让特权成为权势象征,彻底摒弃“摆谱”心态,才能从源头上铲除滋生特权思想的土壤,彻底消除特权思想的温床,扼制住权力越界的“冲动”,消灭疏远群众的“官气”,保证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对特权行为要严惩。制度的笼子能否禁锢住特权,关键在于能否惩处到位,能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执行制度不打折扣、维护制度不搞变通,捍卫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就能使人尊重制度、敬畏制度;严惩特权行为,就会令跃跃欲试者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制度的严肃与权威,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执好纪、把好关、问好责,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特权行为实行零容忍,做到制度面前无私情、不留情。要“老虎”、“苍蝇”一起打,杜绝干部群众双重标准、官大官小处罚不一、制度执行“上松下紧”的现象。只要扎紧制度的笼子,严格执行,严厉查处,让行使特权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不敢也不愿耍特权了,权力就会规规矩矩地待在笼子里,实实在在地成为服务人民的工具。(葛 平 中共淮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编辑:王浩成】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