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团伙贩卖公民个人信息1000余万条 33人被抓

2013年08月12日 13:58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近日,张家口警方一举捣毁一个涉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窝点,截至8月9日,已有33名嫌疑人落网,查获被获取和贩卖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1000余万条,缴获作案银行卡500余张,作案电脑近百台。

  贩卖公民个人信息产、供、销“一条龙”

  今年3月4日,张家口警方破获一起个体公司利用购买的私人信息进行网络电话一对一推销、谋取暴利案件,并将组织者张某、田某抓获,现场查扣电脑3台、非法获取的信息详单10600余条。

  根据张某提供的线索,张家口警方专案组辗转深圳、东莞、合肥、孝感、石家庄、丹东、武汉、北京8地,先后将涉嫌非法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的多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年龄最小的仅22岁。

  29岁的周某3月13日在深圳落网,在保险公司上班的他,花1400元购买了几十万条个人信息,用于保险推销。后周某将这些个人信息以一条信息1角到3角不等的价格卖了十几次,牟利8万元。

  24岁的胡某等人则是完全通过购买并贩卖个人信息牟利,先是以每条1角或2角的价格购买了20余万条个人信息,然后每条加价2角卖给他人,从中牟利5万元。

  谁在出卖个人信息?谁又在收集个人信息?

  究竟是谁在源头上出卖了我们的个人信息呢?总的来说,主要是银行职员、通信公司员工、中介人员等。

  山东省电信公司的技术骨干王某某在这起案子中就充当了“信息源”的角色,他将10万多条公民个人信息从电信系统中拷贝下来,通过QQ传给了王某,王某以一条信息3角的价格支付给王某某。

  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据警方分析主要有四类人员:各种所谓的“私家侦探”、中介组织、担保公司、专门的信息倒卖者。其中,“私家侦探”通过买卖、交换等方式大量收集个人信息等;中介组织,如房产中介、收账中介、广告公司等习惯有针对性地按其业务需要收集某一方面的信息;担保公司在从事放贷及担保业务中核实相关人员的信息;专门的信息倒卖者往往在网上发布专门买卖个人信息的广告,收集信息然后整理再加价卖给下家。

  个人信息非法售卖致隐私沦陷人人“裸奔”

  警方分析,个人信息被泄露已呈现出泄密渠道多、范围广、程度深,且形成黑色产业链的特点,隐私沦陷,几乎人人“裸奔”。

  张家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四大队大队长古彦春说,获取和贩卖个人信息犯罪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目前已经形成个人信息买卖的黑色利益链。上游将在工作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非法提供给他人;中游在互联网形成的数据交易平台上,大肆出售信息牟利;下游则是利用这些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推销产品、敲诈勒索、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据张家口市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樊建武介绍,公安机关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存在“三难”:保密难,一旦泄密,买卖个人信息的平台就会瞬间消失;查处难,涉案人员多,涉及范围广,需要多部门多警种多地域协同作战;惩处难,“信息源”、“中介商”及“客户”之间都是通过互联网交易,证据不好收集、违法成本低。

  警方提醒公民:不要轻易将自己的信息过于详细地告诉无关人员,防止信息外漏;要增强安全上网意识,尽量不要在互联网上发布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照片、文字;要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证、护照、驾照、社保卡等证件;要妥善处理好含有个人信息的单据、票据,如实名制火车票、快递单据等;如果感觉到自己的信息被泄露了,而且对自己的财产或者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讯员 路小英 记者 张娜)

【编辑:张培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