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阅读立法,规定内容不如营造环境

2013年08月20日 16:5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与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等活动一起进入大众视野的,是全民阅读立法的新闻。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宣布,《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将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此消息一出,马上有两派对立的声音出现。赞同者认为,阅读立法可以起到倡导意义,国外也已有许多先例;怀疑者认为,阅读涉及私人兴趣,不能靠法律强制。更有人提出,中国人并不是不爱读书,不想读书,而是目前环境,难以让人们安静下来读一些“无用”的书。通过立法,国人阅读量便可提高?如果立法既成事实,又该从何入手? 文/本报驻上海记者 李媛

    现状

    不是读书少,是读“无用书”少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产生这一提案的背景,是我国近年国民图书阅读量不尽如人意。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7.0%,比2011年的78.6%下降了1.6个百分点。而国际上也有阅读统计表明中国人阅读量遥遥落后于大多数国家。

    然而,倘若换一个角度考量,恐怕又难以得出“中国人不读书”的结论。如果把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等等实用书籍或资料算在内,把从网络、社交工具、电子设备上获得的信息也算在内,恐怕不少认为自己阅读量不多的国人,也能跻身“读书人”的行列。于是,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促进全民阅读,是要促进阅读哪些书?

    知名书评人止庵向记者表示,读书是要读什么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读书分两种,一种是功利性读书,教材、参考书都属于这种,这种阅读其实我们从来没少过。还有一种是非功利性读书,读的是无用书,不会马上给你带来好处,不会让你的身份职业有立刻的变化,但它对一个人的素质潜移默化,对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让一个人变得有趣、有品位、有文化、有见识。”

    由此可见,我们往往并不缺少功利性的阅读,在许多人生活中缺席的,是那些并不能直接带来什么“好处”的非功利性阅读。

    政府

    更应明确自身的倡导责任

    “阅读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可以培养,但不能强迫,从这一点上说,立法不太靠谱。”知名书评人止庵告诉记者。这也是许多人对将阅读这种“私生活”进行立法感到不解的原因。

    上海普若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冬松向记者表示:“阅读立法有其必要性。但立法内容不能侧重于规定公民的阅读行为,因为如何阅读是公民的个人自由。”阅读立法更应让人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其次,阅读立法更应为国民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目前,一方面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量落后于许多国家;另一方面,我国的公共阅读资源和设施数量也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主编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2年,中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而截至2011年底,中国平均每44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52册。

    “阅读立法的主要内容不应是规范个人行为,而是明确政府的责任,要尽量对公权力提供公共产品进行规范。比如说如何加强图书馆建设、给予民营书店税收优惠、对创作人进行个税减免、书籍交易方面的税收减免等等。政府也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基金,比如通过一些民间组织,去做一些促进阅读的事。重在倡导,而非强制。” 李冬松表示。

    阅读立法

    并非中国特色

    美国:《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教育改革法案

    (2002年)

    要求全国所有三到八年级学生每年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统考,所有学校必须在2012年内使阅读与达标的学生达到100%。

    韩国:《读书文化振兴法》(2007年)

    指定文化体育观光部为国民阅读推广的官方机构,并成立读书振兴委员会,每五年制定一份读书文化振兴基本计划。

    日本: 《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案》(2005年)

    明确国家与地方要增建公立图书馆,充实学校图书馆馆藏,设定日本读书周,构筑全民读书氛围。

    俄罗斯:《民族阅读大纲》(2012年)

    要求在出版、运输和传播儿童书籍方面提供国家保护措施;支持和激励作家为儿童青少年创作图书等。

    困难

    培养成年人阅读习惯不是易事

    无论阅读立法从哪个方面入手,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知名书评人止庵认为,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学、初中阶段抓起。一个人少年时期的习惯养成来自家长和老师两个方面,老师先成为读书人,进而影响学生,大有裨益。“学校可以要求读课外书作为考核内容。”不过,他也担心,一旦个人阅读变成强制,就会变味。同时,李冬松也肯定教师在孩子阅读习惯上的作用,但在选择阅读内容上,还是要充分尊重个人兴趣。

    对此,止庵则不免悲观,他表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要从无到有地培养出阅读习惯并非易事,“这些年来,我见过从热衷读书变成不怎么读书的,还没见过从不读书变成热衷读书的。”但是,他认为不能放弃培养成人的阅读习惯。“这些年,我们政府也做了不少事,举办了许多读书的活动,这些活动真正起到的效果,其实是让那些有阅读习惯的人保留住兴趣。而对那些不读书的成年人,虽然困难,也不是全无办法,可以从推荐一些消闲的周末读物入手,吸引他们的兴趣。”

    事实上,实现全民阅读的目标未必没有希望。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还有一组数字值得关注,我国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要高于城镇居民。2012年有69.2%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其中,城市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阅读活动的比例为65.6%,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高达73.2%。或许,全民阅读不是梦,只是缺了让梦想发芽的温床。

    培养阅读兴趣

    从改革语文教育开始

    练洪洋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细节尚未公之于众,不知其着力点在哪。要是针对成年人,我看还是省省吧。成年人阅读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出自个人发展需要(如从事文化,从事文化、教育、科研等职业的人),或个人兴趣爱好,于这些人,不立法他们也会自觉阅读;另一端,从未养成、保持阅读习惯,于这些人,即使阅读立法也无济于事。窃以为,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还是要从小抓起。

    这种判断基于下面两点,其一,孩提时期是塑造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如能阅读到很好的作品,获得美的体验,将会终其一生,对世界的感受也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其二,据国外专家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在13岁到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和对书籍的感情,那么他日后就很难再养成阅读习惯,阅读那扇大门就可能永远对他关闭。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年)中关于“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开门见山,第一点就是“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

    正因如此,许多国家特别重视对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譬如美国政府于1995年推出“儿童读写运动”,将美国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培养制度化;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免费为每个儿童提供市值60英镑的资料,根据儿童成长的实际需要,分年龄段以不同的方式分发……推动全民阅读,要将更多注意力、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通过立法推动公共财政的投入,为孩子提供更优越、更自由的阅读空间。尤其是像西部这些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免费服务。

    在我国,语文教学常常因陷入应试教育而被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反观国外,学生大量阅读外书籍,并不完全为了考试,多半是兴趣所致,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习惯。

    可见,只有从制度上改革语文教育,才能让语文、阅读回归其优美的本质。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主要推动:

    1、亟待改善的未成年人阅读状况。

    2、不均衡的国民阅读公共资源。

    3、引导扶持良莠不齐的阅读内容。

    4、缺乏规划、保障、经费的全民阅读工作。

【编辑:王安宁】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