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务员被控杀妻获无期徒刑 17年后真凶被抓

2013年12月13日 10:5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于英生的二审律师李仁厅曾为薄谷开来案中的嫌犯张晓军辩护。

于英生。

  于英生牢狱17年

  17年后真凶被抓 父子相见往事不堪回首

  17年前,蚌埠公务员于英生年仅34岁,风华正茂,仕途光明。但那年冬天的早晨,他的妻子韩某却突然在家中遇害,于英生被指控为杀死妻子的凶手,从公务员成了阶下囚,获刑无期;但17年间,于英生不断在牢里鸣冤,坚称自己不是杀害妻子的凶手,他年迈的父亲于道欣也为他四处奔走;整整17年后,警方抓获真凶,沉冤昭雪,鬓发苍苍的于英生最终无罪释放,但于道欣并没有活着看到儿子走出监狱的那一天。

  过去的17年,已成为于、韩两家共同的伤疤,他们都不愿再被提及那场“噩梦”。岳母马良苏说,她愿意再认这个女婿,暌违17年,于英生的儿子也将与父亲相聚。

  “撤销本院2001皖刑中字第28号刑事附带民事裁定,原审被告人无罪,驳回原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马良苏的诉讼请求。”

  8月13日,当审判长宣读判决书时,已经白发苍苍的于英生,再也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当庭留下了泪水。

  初见于英生

  谨小慎微事事“打报告”

  17年的牢狱生活,自此正式结束。此刻,于英生显然并没有律师李仁厅所说的那般平静。

  在庭审前的一个多月前,受安徽省高院、省法律援助中心委托,曾经承担过厦门远华案、“薄谷开来、张晓军杀害尼尔伍德案”辩护工作的律师李仁厅,正式成为于英生案的再审辩护律师。

  “他看起来挺平静的。”李仁厅回忆在阜阳的看守所内与于英生第一次相见。在李仁厅的眼中,17年的监狱生活,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于英生的心里。

  鬓发苍苍的于英生每次讲话都会先“报告”,然后颇为紧张地说着话,做着事。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显露着他的小心翼翼。

  于英生之所以看起来“平静”,或许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监狱中“平静”的表现,难以在其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情绪。

  李仁厅说,于英生给他了一种“素质不错”的印象,但是受环境影响,他的行为举止都已经被“监狱化”。立案复查这是个机会,在律师来到监狱之前,于英生已经在狱中知道了“立案复查”的消息,他和李仁厅都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走出监狱的机会。

  立案复查

  主动纠错体现司法进步

  对于“立案复查”,李仁厅当初强调,于英生案与近年来公众熟知的赵作海案、佘祥林案、张氏叔侄案不同,该案不是依赖于“真凶再现”,也非“亡者归来”,而是在真凶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法院遵从“疑罪从无”的原则作出的一个判例。

  对于这样一个“转机”的到来,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宣教处王处长解释称,是于英生家人不断申诉的结果。

  而李仁厅却有着自己的推断,他告诉记者,在法院启动“立案复查”时,于英生家人已经不再奔走申诉,相较而言,是法院主导了这样的“转机”到来。但同时,他承认,正是由于于英生家人多年来的奔走和申诉,让这个案件已经成为了法院的“心结”。

  十八大之后,法院希望解开这个“心结”,也成为此次“转机”到来的契机。“不然心里会总有块石头。”

  而相对于其他的“平反”案件,于英生案与他们有所区别。李仁厅介绍说,于英生案中,被害人是于英生的妻子,是家庭成员之一,这样的案件对于整个家庭是具有“毁灭性的”。亲属之间的矛盾将“深入骨髓”。

  其次,于英生案立案复查属于省高院的“主动纠错”,与“真凶再现”、“亡者归来”的“被动纠错”不同,体现了司法的进步。

  无罪辩护

  律师提出四大辩护意见

  此次李仁厅与于英生的会见,初步拟定了在法庭上的计划,按照证据不足,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进行“无罪辩护”。

  李仁厅向记者介绍,根据四点理由定出的“无罪辩护”的策略。

  一、被害人的体内有第三人的精液。

  二、于英生没有作案时间,韩某受害的时间,于英生都能够找到不在场证明。

  三、于英生没有作案的动机。于和妻子的关系一直不错,没有杀害被害人的动机。

  四、在立案复查阶段,收集到了其他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

  通过调阅当年的案件卷宗,李仁厅了解到,“证据不足”、“不正常情况下获得的证据,与其他证据相矛盾”、“不能排除其他人作案的可能性”等,都成为此次进行无罪辩护的重要“砝码”。

  事件的发展,的确达到了李仁厅和于英生的预期。今年8月13日,安徽省高级法院公开宣判,认为于英生故意杀害其妻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宣告于英生无罪。

  李仁厅并没有介绍于英生当庭落泪的情景,而是同样用了“平静”来形容庭后见到的于英生。“他很满意我的辩护,并表示涉及国家赔偿问题时还会联系我。”

  尽管于英生获得了久违的自由,但正如李仁厅所说,人生的17年,不是用金钱就能够弥补的,案件对于整个家庭的打击无法估量。

  于英生案事发时间轴

  (1996年~2013年)

  1996年12月2日,蚌埠市南山路,于英生之妻韩某在家中被人杀害。

  1996年12月22日,当时任蚌埠市东区区长助理的于英生涉嫌故意杀人被批捕。随后,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于英生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安徽省高院二审裁定维持原判。其父亲、哥哥奔波申诉10余年。

  2013年5月31日,安徽省高院根据《刑诉法》第243条第一款规定,决定对该案立案复查。

  2013年6月27日,安徽省高院决定另行组成合议庭再审。

  2013年8月13日,安徽省高院公开宣判,认为于英生故意杀害其妻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宣告于英生无罪。这是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安徽首次执行“疑罪从无”。随后,蚌埠市公安局启动再侦程序。

  2013年11月27日,犯罪嫌疑人交警武某某在蚌埠被抓获。武某某供述了17年前强奸杀害韩某的犯罪事实。

  17年过往:“我不想去回忆”

  12月5日下午,蚌埠市南山路72号楼1单元,一楼都被改造成了临街的店面,一家花店和副食店,则是原来于英生家的所在。这栋上世纪90年代初的建筑,已经开始变得破败。

  1996年12月2日,于英生的妻子韩露,在家中被害。1996年12月22日,于英生涉嫌故意杀人被批捕。之后,于英生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与于英生住在同一栋楼,今年已经70岁的杨伯告诉记者,他印象中的于英生和妻子,是一对很恩爱的小夫妻,而于的妻子由于身材高挑、面貌清秀,也经常被人关注,“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大美女”。

  但是在于英生家出事后,于英生的房子就易手了,这个名字开始逐渐淡出了邻居们的视线。

  17年,足够一个婴儿长大,足够一段感情淡忘,但难以将仇恨化解。直到杀害女儿韩露的真凶落网,马良苏对女婿于英生的仇恨,才逐渐淡去。

  但是,韩某的父亲和于英生的父亲,终没有等到这仇恨被化解的一刻。2009年6月,一直为儿子于英生申诉的于道欣,因糖尿病住院,医治无效离世。2010年,一直在为“杀人偿命”而奔走的韩父,也耗完了自己的生命。

  “我不想去回忆。”今年已经73岁的马良苏告诉记者,每一次回忆都是在解开伤口,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过去的17年,无论多苦多难,毕竟都已经过去了,她现在只想着能够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平静地度过余生。

  “剩下的,就让孩子的爸爸负责吧。”马女士说。17年前,于英生的儿子刚刚8岁,家中的巨变,让他不知所措。17年间,一直在外公外婆家生活的他,过早地接触到了人性的残忍与仇恨,让他开始越来越与人疏远。17年后,他终于能够放下仇恨,迎接自己的父亲。

  今年9月份开始,于英生开始逐渐接触儿子,期望重新回归“父亲”的角色。于英生目前已经恢复了公职,获得了国家赔偿。

  记者希望通过于英生的哥哥于宁生联系到他,而于宁生则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不再被媒体打扰,一家人过正常人的生活。

  马女士谈及自己的外孙,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她告诉记者,在她离开之后,孩子的爸爸会继续替她照顾下去。25岁的外孙单纯善良,却缺少同龄人具备的生存技能。与韩家相熟的人介绍说,自从父亲出事后,这个孩子就十分自闭,未上完初中就辍学。他今后如何独立地生活,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12月6日下午,马女士家里变得熙熙攘攘,女儿韩露的一些同学来看望她。几日前还在黯然落泪的马女士,当天明显有着忙碌的喜悦。

  据蚌埠市公安局通报,在于英生释放后,蚌埠市公安局也启动了再侦程序,最终在犯罪嫌疑人的痕迹物上找到了突破口。排查数千人后,锁定了蚌埠市交警支队“四小车辆 ”整顿执法大队一大队队长武某某。

  据通报,武某某1969年生,蚌埠人。作案时27岁,已结婚。当时在受害人韩露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执勤。1996年12月2日早晨,他窜至韩某家中,见被害人韩某身着睡衣且独自在家,加上韩某外表出众,遂心生歹意,对其实施强奸。武某某用枕头捂住韩某面部,导致韩某死亡,其伪造现场后逃离。(文/图 记者张丹(除署名外)

【编辑:吴涛】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