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建构行政公诉权有独特价值功能

2014年02月13日 11:38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诉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得到世界各国宪法的普遍确认,并成为许多国家司法的最高理念和国际人权标准的重要内容。面对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探究诉权与公诉权在行政诉讼中的拓展和应用,不仅对我国重构检察权、强化法律监督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而且在我国目前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更具重要的实践意义。

  行政诉权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行政诉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有关行政诉讼活动的规律性认识,它在行政公诉权制度的构建及其运作中起着统摄作用。公诉权是各国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诉讼法中,公诉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刑事诉讼领域,早已拓展至民事、行政诉讼领域。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在西方不少法治国家已是通例。

  囿于历史的、传统的及其他方面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对于损害或危及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公诉的权力,以至于近年来行政主体侵犯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比较多见。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当引起法学界的深思。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行政诉权及其公诉权制度作出科学的判断,注意在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寻找平衡点,突出行政公诉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本质,充分挖掘我国建构行政公诉权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功能。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行政诉权及其公诉权原理和司法规律,才能科学建构行政公诉权制度。

  行政公诉权作为一种法权,有其自身的内涵,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大力推进,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已经意识到缺失行政公诉权制度的严重性,但由于缺乏对行政公诉权系统的理论梳理与制度整合,行政公诉权在我国的建立仍需时日。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行政公诉权能否在我国建立,将直接关系到行政法治能否顺利推进以及行政主体能否依法行政。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一方面,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公众对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强化行政权的司法监督更加充满期待。基于此,《行政公诉权研究》从行政公诉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运用注释法学和法社会学方法阐释行政公诉的基本理论;采用价值分析与经济分析方法论证行政公诉制度的程序设计,力求做到既紧密结合行政诉讼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科学论证行政公诉的运作机理及其相关制度。

  面对行政权侵害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行为日益增多,如何实现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可诉性已成为我国建构行政公诉权的现实背景。这是一个价值选择和制度设计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行政公诉权制度必须与其运行的环境相适应才能表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建立行政公诉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仅仅依靠修改行政诉讼法即可完成,它与公民和立法者对建构行政公诉权价值功能的认识程度,与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等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本书在挖掘行政公诉权制度以及与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充分考量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的特点,明确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的目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规范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的方式、程序设置,设定法院审理行政公诉案件的程序,进而为我国行政公诉权制度的建构提供理论与智力支持。

  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本书从历史、比较法的视角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行政公诉权的历史渊源与内在动因,廓清了我国建构行政公诉权的各种理论困惑,回答了我国为什么要建构行政公诉权以及如何建构行政公诉权等基本问题。二是较多的理论创新。本书在原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权力与权利的视角阐释了行政公诉权的本质内涵,在梳理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界定了行政公诉权的定义,解构了行政公诉权的主体、客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设定了行政公诉权的运行制度和配套规则,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行政公诉权立法建议。三是较强的辩证思维。本书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域外、从现实到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主权学说,阐述了行政公诉权与权力制衡理论的一致性、行政公诉权与公共利益司法救济的契合性,挖掘了行政公诉权的价值基础,较好地解决了行政公诉权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本文是长沙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长生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行政公诉权研究》一书作的序,刊发时略有删节)

【编辑:张培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