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高法将复核王书金案 或影响聂树斌案能否再审

2014年06月12日 08:10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商报《一案两凶,谁是真凶?》近10年来的系列报道,引起全国轰动并被持续关注,也推动了中国死刑制度改革。

  如今,该案又到关键时刻:王书金案已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如果最高法核准王书金死刑,聂树斌案很可能就石沉大海;反之,最高法若裁定王书金案发回重审或直接提审,那么聂树斌案则可能绝处逢生。

  报道回顾

  2005年2月17日,有人向河南荥阳市公安局报警,称一个叫“大王”的人形迹可疑。民警将其传到派出所,最终他交代自己叫王书金,河北邯郸市广平县人,因杀了人外逃,已十年了。王书金交代,从1994年8月至1995年8月期间,他先后4次在石家庄和广平县的几处玉米地里奸杀4名女子。3女死亡,1女侥幸逃生。2月19日,商报以《河北“摧花狂魔”荥阳落网》为题报道了此事。

  当广平县公安局将王书金押到石家庄西郊那块玉米地时,当地有关部门惊呼:这案子不是早就结了吗?原来,1994年8月,这里发现一具女尸。几天后,当地警方宣布破案:一个叫聂树斌的年轻人被逮捕,1995年春天,他被执行枪决。

  有关人员透露,虽时隔11年,但王书金指认的尸体位置等,与当时案发后卷宗记录高度吻合。

  2005年3月15日,商报《一案两凶,谁是真凶?》一文详细报道了该案。次日,河北省委政法委立即表态:迅速成立调查组,全力调查聂树斌案。

  进展

  王书金案已报最高法复核 聂案部分证据首次亮相

  2006年,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王书金一案。

  让公众意想不到的是,王书金主动交代的4起奸杀案,检察机关只公诉3起。石家庄玉米地里的那桩奸杀案,起诉书里只字未提。2007年3月,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王书金死刑。

  “石家庄玉米地里的那起案子也是我干的,为何不提?”王书金不服,提出上诉。并认为其主动交代玉米地里那起案子,“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法院应按自首情节对他从轻或减轻处罚”。

  2013年6月25日,河北省高级法院二审第一次开庭审理王书金案。河南商报派出记者实地采访。

  法庭上,公诉人坚持认定“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非王书金所为。王书金的两位辩护人朱爱民、彭思源则提出,王书金主动交代的“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与“聂树斌案”有很多交叉点,如果不出示聂树斌案中的相关证据,则无法判断王书金究竟是否“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的凶手。

  合议庭采纳了辩护人的意见,以致7月10日二审第二次开庭时,聂树斌案件的部分证据才得以在媒体报道聂案后首次公开亮相。

  2013年9月27日,河北省高级法院对王书金案二审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表示将把判处王书金的死刑裁定报最高法核准。

  未来

  启动聂案再审程序 搞清到底谁是真凶

  日前,河南商报记者联系到王书金的辩护人朱爱民律师,其称已接到河北省高级法院的通知,称王书金案已报至最高法复核。朱爱民也根据法律程序向最高法递交了王书金一案的辩护词。

  此外,今年3月24日,聂母张焕枝的代理人刘博今和另外两名律师再次来到河北省高级法院要求对聂树斌案阅卷。意外的是,河北省高级法院几年来首次答应“可以考虑”让律师阅卷。

  “还有3个月,二审宣判就满一年了。”朱爱民律师说,最高法应该已接到王书金案的案卷,王书金案件应处在关键时刻。

  “希望最高法能从王书金的供述中,找到‘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卷宗记录的高度吻合的地方,从而认定王书金就是‘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的元凶,将王书金案发回重审。”朱爱民说,但王书金案件丝毫不影响聂树斌案件启动再审程序。

  “话虽这样说,但如果最高法最终复核结果是维持河北省高级法院的二审判决,那么就认定王书金不是当年‘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的元凶,王书金剩下的日子就不多了。王书金一旦被处决,聂树斌案的再审申请就没有那么有力了……”北京一位关注聂案多年的资深法学专家说。

  记者手记

  我向聂母道歉:

  抱歉惊扰了您的晚年

  我是最早报道河北聂树斌案的记者。如今快10年了,“一案两凶、谁是真凶”仍无最终定论。

  看着年逾古稀,仍四处为儿子喊冤的聂母张焕枝,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歉疚感。去年王书金案二审宣判后,我发自内心地向聂母道歉。

  若不是我和全国的同行们,老人可能早已淡忘儿子的事。

  但聂母不接受我的道歉:“怎么能怪你?应该谢谢你们。原来我在村里抬不起头,现在他们都同情我、支持我,知道我儿子是冤枉的。”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采访聂母时的情形。那是2005年的2月底,61岁的聂母,身体硬朗,但表情忧郁。“大妈,我们是从郑州来的记者,想问问你孩子当年的事情……”我故意压低声音,不想让聂母受到刺激和惊扰。没料到,聂母仍突然像被针扎一样,猛然抬头盯着我。

  那一刻,我心里突生矛盾。我真不想再刺激老人。但我是媒体人,不道出真相,对不起我的职业道德和良心。

  几分钟后,老人大哭起来,歪倒在地,“我一直不相信我儿子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他连只鸡都不敢杀啊……”

  再见聂母,我总不忘抚手安慰:“大妈,您一定要挺住。如果您倒下了,聂案就彻底没指望了……”她也总是温和地回应:“没事。我身体好着呢。”

  我唯有祝愿老人身体健康。无论结局如何,至少,在她心里,儿子没犯错。(河南商报)

【编辑:杜雯雯】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