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时评:铲除“网谣”顽疾需社会合力

2014年07月21日 11: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7月21日电 题:铲除“网谣”顽疾需社会合力

  记者 阚枫

  据媒体报道,针对近期个别网民蓄意编造一些混淆视听、扰乱人心的恶性谣言,公安机关依法查处了39名网上造谣者传谣者,其中包括“为抓XXX封锁机场”的谣言编造传播者。

  又见网络谣言。近年来,“自来水里含避孕药”,“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捡到白娅倩的准考证”……一些披着“新闻”外衣、标榜“揭秘”、形式“逼真”的网络谣言花样翻新,屡禁不绝。

  当一起起网络谣言事件经历“编造”、“疯传”、“证伪”的过程之后,我们不禁疑惑:为何谣言总能疯传,为何一些网民总被愚弄?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但是,当“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的来临,人们却渐渐发现,网络的海量信息中,还掺杂着虚假、诽谤、抹黑的网络谣言。

  近些年,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产品出现之后,熟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更让人们辨识谣言的难度在增大,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和破坏力也成几何级数增加。

  或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或为了情绪宣泄、制造影响,隐匿身份的网络传播让让一些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诬蔑、毁谤等谣言宣传。不少网民,甚至一些网络名人,为满足猎奇欲望,不辨真假、盲目盲从、跟风起哄,让谣言得以四散传播。近年来,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正渐渐从“线上”走到“线下”,频频侵犯公民权益,损害公共利益,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铲除“网谣”顽疾,营造健康的互联网环境需要法治护航。

  从“秦火火”、周禄宝等网络名人因造谣传谣、敲诈勒索落网,到如今,公安机关依法查处39名网上造谣者传谣者,这些案例再次警示,网络社会不是无法无天之地,任何人在网络上违法犯罪,都将付出法律代价。

  遏制网络谣言是一场“证伪战役”,铲除“网谣”顽疾还需要媒体和意见领袖们的自律和担当。

  互联网行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抵制谣言传播,发布权威声音辟谣、释惑。而作为网络舆论领袖的一些公众人物,更需注重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担起社会责任,做谣言的揭露者,而非助推者甚至编造者。

  抵制网络谣言还是每位公民的责任,铲除“网谣”顽疾更需要每个网民的公民意识,从自身做起,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洁。

  网络谣言四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谣言的受害者,但是我们每个人还都可能是谣言的传播者。我们需要广大网友始终保持客观、理性,对谣言不点击、不参与、不做“二传手”。净化网络环境、构建法治社会,既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法规制度的严格落实,更离不开公众意识与公民素质的提升。

  今年是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中国人在感受网络生活的开放性、便捷性的同时,也在经历着“网络垃圾”的困扰。网络不能沦为虚假信息的滋生地,我们的生活也拒绝被欺骗愚弄,铲除“网谣”顽疾,净化网络空间,需社会合力。(完)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