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如何催醒报销科研噩梦? 评论:应尽快出台专项立法

2015年02月09日 09:0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报销就是一场噩梦。简直就是我要你的钱,你要我的命。”前日在广东省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上,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梁琦的话,逗乐了在场的委员们。(2月8日《广州日报》)

  把科研报销之难比作“你要我的命”,听上去有几分喜感,但折射的却是科研管理之苦之痛。面临教学与科研双重考核压力的高校教师,一边辛辛苦苦授课,一边挤出生活和休息的时间做学问搞科研,在科研报销时却遭遇重重阻力,实在不应该。

  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报销难岂止是一个科研体制漏洞,简直是一场生活噩梦。从这个角度讲,科研经费管理方不仅应对报销一路开绿灯,还应拿出部分经费,对科研出彩的教师予以奖励。

  可问题是,“报销难”跟以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松散、漏洞频出的印象很不相符。过去,我们常说高校科研经费动辄搞“放水养鱼”,上头基本上不控制,下面基本上不监管,甚至出现个别地方领导给学校项目、学校给地方领导学位的“互利共赢”勾兑,一些科研经费甚至跑偏成个人提款机。譬如,不少老师用五花八门的手段套取科研经费,虚假发票、虚假合同、虚假账目层出不穷,招待费、差旅费、劳务费屡禁不止,甚至家中的热水器也是用科研经费“报”下来的,至于用科研经费买房买车,更是早就成为教师间心照不宣的秘密。

  科研经费报销到底难不难?有人为它跑断腿,有人却能变魔术般将其变为个人的“提款机”,轻轻松松领到成百上千万。说到底,这跟报销者的身份地位、人脉资源有关。正如此前媒体多次针砭的那样,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行政色彩太重,人际味道太浓。科研报销权力化、金钱化和形式化后,托人情、跑关系、拉经费现象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科研报销的真正噩梦之处在于,有权有势的大佬将其视为“唐僧肉”,想咬一口就咬一口;没关系没地位的青年教师将其看做“天鹅肉”,盼穿秋水,可望而不可即。当学术权贵们轻而易举地中饱私囊时,学术新人们还在频频“望报销兴叹”。故而,催醒报销这场科研噩梦,不能“一刀切”地戴上紧箍咒,出台严苛的学术报销管理制度,防止“跑冒滴漏”流失固然重要,但也要对青年教师做适当照顾。

  一方面,尽快废除笼统的、一锅粥式的财务报销制度,而要细化科研项目的规定内容,出台针对性的制度措施,明确追加责任条款和验收评估惩奖;另一方面,像航空出行那样,建立学术诚信与黑名单制度,对有问题的项目负责人果断“差评”,打入“黑名单”、限制科研项目申请资格,甚至将学术诚信、科研信誉纳入诚信体系建设,让有学术腐败劣迹的人在银行贷款、交通出行等方面都受到影响。

  此外,应尽快出台专项立法,完善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评估,用法律之手将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像西方一些大学招生那样“宽进严出”,对科研项目做实打实的评估,守好学术出口,卡紧考核要求。当报销的畅通程度与科研项目的好坏挂钩时,报销的噩梦才会有真正的梦醒时分。

  (唐金凤)

【编辑:刘彦领】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