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联办主任彭清华:香港的哥大多会讲普通话了

2012年06月18日 14:59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中联办主任彭清华:香港的哥大多会讲普通话了
2012年6月1日,彭清华接受本报在内的媒体团采访。

  去年,内地访港旅客人数达港人4倍

  6月1日下午,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简称中联办)主任彭清华在香港接见了中央及地方媒体采访团。

  由于时间关系,这22家中央及地方媒体中,只有华西都市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5家媒体获得了提问彭清华的宝贵机会。

  “挺港”

  “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

  记者:你如何评价中央一系列“挺港”、“惠港”措施对香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彭清华: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例如,2003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影响,香港经济陷入谷底。签署CEPA,特别是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带旺了香港的人气,刺激了消费需求,拉动了就业,推动了香港旅游业率先复苏,并带动整个经济回升。

  在金融方面,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融资,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等,为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截至2012年4月底,内地在港上市公司695家,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45.8%;市值11.87万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58.7%。今年1至4月,经香港银行处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7483亿元,占同期全国总额的96.4%。

  生活保障方面,目前内地供应的猪、牛、鸡占香港市场份额的70%以上,东江水占香港淡水供应的75%以上,大亚湾核电站向香港供电占香港社会用电量的25%。内地已成为香港最主要的生活资源和能源供应地。

  二是消除了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一些基础设施瓶颈和体制性障碍。回归以来,通过大型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为构建区

  域现代流通网络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建立粤港、泸港、京港等区域合作机制,拓展了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CEPA及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大大拓展了两地服务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尤其是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高互补的方向发展。

  “是香港发展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记者:有人把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形容为“送大礼”,对于这一说法,你的看法是?

  彭清华:“送大礼”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对中央政府“挺港”、“惠港”措施的赞誉之情。但客观地讲,这些政策措施不能简单地看作单方面的“送礼”,它既是香港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在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香港还是内地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通道。截至2011年底,港资企业在内地投资总额累计5267.1亿美元,占同期内地吸收境外投资的45.1%,港资企业还在内地吸纳了数千万劳动力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跃升和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以前偏重于引进资金和项目的情况相比,现在内地省市到香港招商,洽谈服务业交流合作的多了,考察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多了,开展人才引进与培训的多了,联合进行海外推介的多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多了。这说明,在内地的发展中,香港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多了,扮演的角色更加丰富了。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既体现了中央坚决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决心和诚意,也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是利国利港、互利共赢的。

  说“发展”

  “联合珠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记者:展望未来,你如何看待两地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发展趋势?

  彭清华:我认为两地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两地合作的领域和内涵进一步深化拓展,从经贸领域拓展到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法律、国际仲裁、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合作的重点是以金融等为主的高端服务业。二是区域合作更加紧密,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国际都会,将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分工合作,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建优质生活圈,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三是两地企业联合“走出去”,通过优势互补,以联合投资、联合投标、联合承揽项目等方式加强合作,提高两地企业的竞争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记住4句话创造新辉煌”

  记者:香港回归15年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让全球华人倍感振奋并满怀期待。现在,香港同胞正在庆祝回归15周年,作为中联办主任,你对香港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

  彭清华: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主席接见港澳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希望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这四句话的总要求,是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办好香港的事情、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要义所在。

  我相信,只要香港各界继续贯彻这四句话总要求,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抓住国家“十二五”机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香港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论交流

  “矛盾和摩擦绝非主流”

  记者:前段时间,在两地往来中出现了个别摩擦现象,比如内地小童在地铁上

  进食、个别学者发表情绪化言论等问题,引起两地民众的广泛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彭清华:我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不必大惊小怪。两地有着不同的历史境遇、文化氛围、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本地人和外地人在某些问题上产生了一些矛盾,这是很多地方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的现象。去年,内地访港旅客已达2810万人次,相当于香港常住人口的4倍。如此大规模的人员往来,有一些摩擦在所难免。这些矛盾和摩擦,绝不是两地交往的主流。

  “相互体谅不能因噎废食”

  记者:对于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彭清华:我认为,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要正确看待和尊重彼此的差异,相互体谅,相互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二要理性做好疏导工作。对一些偶发事件要客观解读,理性分析,积极疏导,而不要意气用事,无限放大,火上浇油,甚至因噎废食。三是要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譬如,特区政府与广东省就防止内地孕妇“冲关”赴港分娩进行商谈,联合采取了一些措施,这种现象已初步得到遏制。

  两地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回归前我曾到过香港,那时商场的营业员、出租车司机普遍不懂普通话,内地人到香港观光、购物都很不方便。现在,不仅大多数营业员、出租车司机会讲普通话,内地也有不少年轻人会听或会讲广东话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回归以来,两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强。每当香港经济民生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内地民众都及时出手相助;每当内地同胞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香港市民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弱,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这充分体现了两地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因此,不能因两地交往中发生一些个别事件去夸大矛盾,否定两地合作交流的巨大成果,也不能因此而改变两地经济发展融合的大趋势。

  锦江连香江紫荆花开15年

  全国22家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受邀赴港采访,华西都市报为西南唯一受邀媒体

  5月底的香港,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等到6月结束,代替潮湿的,将是喜庆的味道——这片紫荆花开的土地,回归祖国已经15年了。

  5月27日至6月3日,受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港澳办之邀,华西都市报记者参加由全国22家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组成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中央及地方媒体赴港采访团”,奔赴香港采访,亲身感受了香港回归15年来发生的巨变与“一国两制”在此取得的巨大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以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受邀媒体的身份全程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并对香港现任特首曾荫权、候任特首梁振英及中联办主任彭清华等进行了专访。

  今日起,华西都市报将连续推出《紫荆花开15年——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特别报道,将分别从热度、速度、广度、深度、高度、力度6个维度来解读香港回归这15周年。(记者刘鹏)

【编辑:程涛】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