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欧梵:独特、多元、国际化 才是香港文化

2015年07月20日 13:1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
李欧梵:独特、多元、国际化才是香港文化
李欧梵/深圳特区报
李欧梵著作《看电影》/深圳特区报

  专访香港书展年度作家李欧梵,回应不是“作家”争议,畅谈热点话题

  独特、多元、国际化 才是香港文化

  人物链接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1942年10月10日生于河南太康,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

  每年香港书展最忙碌的除了主办方,就是年度作家。“年度作家”荣誉,是香港书展的例牌菜,更是重头戏。今年香港书展的“年度作家”授予了73岁的李欧梵教授,表扬他50多年来在文坛的杰出成就和贡献。主办方称李欧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处世心胸,走遍世界各地推动文学、音乐及电影等不同领域的文化研究。

  “年度作家”结果一公布,很多网友争议说,李欧梵只是学者,不是作家。也有传言称李欧梵本人拒绝领奖。对于这些种种说法,昨日,记者利用活动间隙,独家专访了李欧梵。

  被网友争议只是学者不是作家

  记者:网上一公布说,这届“年度作家”是李欧梵,你知道大家有什么反应吗?大家说你不是作家,只是一名学者。

  李欧梵:我注意到了。我没有感到不快,反而体谅大家的忧虑。因为我很尊重“作家”,把他们看得崇高又神圣,所以想到自己不过写了两本小说,被称为“作家”似乎有点难为情吧?就想不如写电邮婉拒奖项。

  记者:哦,还真有婉拒领奖一说?

  李欧梵:当我动手写邮件时,我太太说了一句话:“时代不断改变,作家的定义也不再片面,学者用真心写的文字亦有价值。”然后我想到自己虽非创作型写作者,但曾完成了大量杂文和评论,加上评论人与作家等多重身份,或许能引发多些人关心这个议题,激励不同类型的写作人吧?于是决定接受邀请,希望藉书展与公众深入探讨此话题。

  在香港写专栏,其实是一种写作实验

  记者:我很想知道,关于“作家”身份这个话题,你和公众探讨出的结果是什么?

  李欧梵:我在首场分享会上,从我个人的学者、文化人及业余文学爱好者的多重身份,切入话题。我举了唐朝的李白及杜甫的例子,指出古时知识分子未有“作家”称号,是五四运动时梁启超、鲁迅及严复等,想要通过小说、杂文及诗歌等作品,运用文字去为民请命后,才无意中助长了“作家”的出现,但他们的身份也不单一,因为以前生活环境艰难,他们为糊口也得同时兼顾写作与教学,像林语堂又是学者,又是作者,更是字典编写者,那种混杂性就非常有趣。

  我觉得与其将写作人的身份画成等号,倒不如平等地用文字看待各人,去研究大家能归结出什么现象,似乎更加有意思,在我之前的五位年度作家,刘以鬯、西西、也斯、陈冠中、董启章,五个人五样写作风格五种身份,各自各精彩地丰富了文坛的多样性,是很值得开心的事。这也让我看到香港文化的可贵,正是出于一种宽大的混杂性。

  记者: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觉得你是作家,但你写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报纸专栏小文章……

  李欧梵:这可能是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专栏文化”是香港报章独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专栏性质别于小说写作,需要更多关于生活及社会的观察,慢慢鼓励了写作人由高雅到通俗的事都得注意。譬如我由哈佛回港发展时,最大目标就是要挑战专栏写作,记得最初在《信报》开始《狐狸洞呓语》的栏目,为了寻找题目不得不在阅读学术理论外,培养更多样化的嗜好和兴趣,看更多的电影、听更多音乐会、跑更多的展览,或跟栏目附近的左邻右里在技法及想法上砌嗟交流,也要创造更新的形式去帮助读者在饭后睡前或行车期间,快速消化及掌握观念,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写作试验。

  香港文化应该多元

  记者:我来香港的时候看一张香港报纸,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你猜书展主办方把你选为年度作家,可能是因为你写过很多杂文和评论,这些文化评论和香港有关系。现在,我们要谈论香港和香港文化,好像是件蛮复杂的事。咦,你当初哈佛毕业,为何选择落脚香港?

  李欧梵:我对香港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意,看世界、看文学、写东西,不管自不自觉,都从香港出发,几乎没有例外。在美国教中国当代文化时,也将香港放在第一位,中国文化我是从香港开始讲的。尽管当时和香港之间还隔几万里。

  记者:你有一本书叫《寻回香港文化》。香港文化怎么了?

  李欧梵:我讲两个方面。

  第一,香港文化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电影。香港是个影城,拍电影的人多,喜欢看电影的人多,写影评的人多,重视电影收藏。香港的电影节比上海的电影节好。这一点要保持下去,恢复当年的辉煌。

  第二,香港文化应该多元、国际化。不止书展要国际化,整个城市都应该包容。而所谓的国际化,并非只是满口英文,美式崇拜。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包罗万象。偏见是危险的。我担心香港与多元化的国际背道而驰。香港多元文化少了,为什么?需要大家思考和反省。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 文/图

【编辑:温雅琼】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