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经济专家: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不乏亮点

2016年02月24日 09:0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年伊始,国际市场弥漫悲观情绪,不少投资者把中国经济下行视为今年的风险点。对此,香港经济专家表示,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下转换结构,2015年并不乏亮点,未来增长动力多多。

  数据并没那么差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较过去25年9.95%的年均增长率足足低了3个百分点,一般评论都以“经济增长25年最低”来形容2015年中国经济表现。

  中银香港经济研究处主管谢国樑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放慢,有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是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拖累中国对外贸易收缩。同时也是为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而主动调整的结果。

  事实上,除了印度2015年经济增长高于7%之外,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长都远低于中国,其中美国2015年增长约2.4%,欧元区增长约1.5%。

  香港意得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高佩璇对记者表示,留意到内地经济增长在放慢,但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增速有所放缓是可以理解的,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如果横向比较,中国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方之一。

  结构调整中不乏亮点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受到旧经济产业转差的拖累,未能完全反映消费及服务业等新经济产业的兴起。

  谢国樑说,2015年中国产业结构在发生显著调整,若仔细分析,会发现不乏积极方面。

  其中,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第三产业的增长大幅快于第二产业。此外,股份制企业增长大幅快于国有企业,互联网经济发展快速。

  谢国樑同时指出,尽管传统的制造业增长在放慢,但高新科技产业增长在加快。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长大幅高于整体工业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2014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可以预期,当中国完成产业升级转型,将由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谢国樑说。

  增长新动力多多

  谢国樑表示,2016年外围环境仍不利于中国出口改善,内需的增长也面对制约,多个行业(如制造业和房地产)仍有较大的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的压力。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及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关键要看去产能及去房地产库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握金融改革及开放的时机及步骤三方面工作的进展及成效。

  谢国樑认为,过去两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的跨境基础设施投资、区域贸易及物流发展、海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多边融资机构筹建进展顺利,有助于中国开展对外投资,消化产能,扩大生产能力;“十三五”规划的落实将极大促进国家创新科技的发展;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则有助于理顺融资渠道,令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谢国樑表示,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预计国家将加大投入,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及供给侧改革,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措施,目前处于投入阶段,可推动产业加快转型提升,令创新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

  除了炒家没人认同“中国经济崩溃论”

  事实上,每隔一段时间,国际间就会出现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但从未应验。香港独立股评人陈永陆日前撰文指出,除了少数外国的炒家狙击手之外,无人会认同“中国经济将崩溃”的论调。

  陈永陆认为,中国政府在政策方面拥有充足的空间来支持经济增长,也可以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会果断出手。

  谢国樑表示,从2015年的数据看,目前中国经济仍在目标区间运行。从宏观政策看,内地仍然有减息降准,尤其是降准空间,也有适度提升财政赤字率、增加财政支出的空间,因此仍有稳增长的手段,这些均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贸易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四分之一以上。“十三五”要实现的大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2016-2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不低于6.5%测算,到2020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万亿美元左右,人均GDP则为1.2万美元左右。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大风险是未能准确判断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谢国樑说。(记者苏晓)

【编辑:王诗尧】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