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香港诗人廖伟棠:我用诗歌承接万物

2016年05月28日 2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香港诗人廖伟棠:我用诗歌承接万物

  作者 张晓曦

  香港诗人廖伟棠的新诗集《春盏》28日在北京举行首发式,这本书也是他二十多年的诗歌精选。

  “所有的好诗都是情诗,”廖伟棠说:“‘春盏’的意思是说,春天可以承接万物,任何事物在春天都能找到一个安顿;就像爱情和各种感情一样,也可以在诗里找到安顿。”

  廖伟棠1975年出生于广东新兴,后移居香港,是香港近年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家和摄影师。

  廖伟棠1990年开始写诗,出版诗集《少年游》《野蛮夜歌》,散文集《花着身》《衣锦夜行》以及评论集、小说集、摄影集等二十余本,并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年年度作家等多项荣誉。

  “我做过画画、摄影,也做过乐队,但我还是觉得诗歌是最‘高’的,因为它可以超越一切障碍。”廖伟棠说。

  在廖伟棠看来,他的每一首诗都是在挖自己的回忆、情感和欲望,以及和一些生命中流过的人的关系,如果不去写作的话,这些可能都不会被记录。

  著名文学评论家耿占春这样评价廖伟棠的作品:在他谦逊的方法中有着小型史诗的抱负,在某种意义上这曾是杜甫的方式,在途中写作,以时事入诗,做时代的见证人,记录着似乎是偶然的见闻,记录着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廖伟棠自己也正有这样的认识。作为一位“新诗”作家,他在写诗之初对古典诗歌是抗拒的,直到他读了冯志的《杜甫传》。“我大概是1997年的时候读到这本书,读完之后对杜甫有了一个完全颠覆性的认识,后来我又读了其他的作品,发现杜甫一生都在用诗歌写‘自传’。”

  廖伟棠说:“我觉得这是非常东方的,中国的诗歌永远都和自己的命运有关,这种审视命运的方式也更加贴近我自己,尤其是当我和国家的风土人情发生联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和古诗相通了。”

  近年来,香港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小众但欣欣向荣的景象,美术、话剧、诗歌等文化艺术市场不断发展。作为香港青年诗人的代表,廖伟棠认为,这是香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

  “大家以前会觉得,在商业社会,像诗歌这种‘无功利’的东西是没有受众的,而正因为现在‘功利’过于饱和,人们反而开始有了不同的选择。”

  他也谈到香港年轻人的诗歌写作。“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写作非常蓬勃,也开始越来越关注现实,关注香港未来的发展,”廖伟棠说:“这种现实的写作方式,也让他们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