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署支持“明日大屿”愿景 经济学者:香港不应坐失良机

2018年11月07日 18: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香港11月7日电 (记者 杨喆)香港38位经济学者6日联署声明支持“明日大屿”愿景。参与联署的学者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综合成本效益等各方考虑,“明日大屿”将是解决目前香港土地问题的上佳选择,香港不应坐失良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今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拟在大屿山填海造地1700公顷。参与此次联署的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指出,香港经济主要制约因素是土地供应不足,只有像填海这些选项才真正増加香港土地供应,其他选项大部份只是改划用途。

  麦萃才解释说,填海将土地由无变有,并交由政府规划,发展经济;省去收地所需的时间成本,又减少可能面临的纠纷,便于整体作长远规划。综合考虑,填海是实现难度较小的方案,且香港填海的历史已超过百年。

  至于为何选址东大屿,麦萃才介绍,早几年前政府也有研究过,最后选址就是东大屿。那里本身已有海岛,四周海岸较浅,加上生态价值有限,较适合填海工程。而填海后人工岛四面环海,土地价值较高。大屿山的原海岸线,也得以保存。

  原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指出,目前香港用地严重缺乏,填海的方式不仅更便于规划,还可使整体用地范围扩大,有利于吸引人才。

  为探讨是否物有所值,联署对“明日大屿”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人工岛带来的财政收入,单计算卖地已可回本,还未计算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税收及其他社会效益。

  刘佩琼认为,中长期发展填海不仅潜力巨大,而且阻力较小。同时,由于工程开展分阶段进行,每年所需要的成本不会很多。在此问题上,特区政府有着长远的目光。香港若要长期维持竞争力,不只要考虑这一代,还需要为下一代着想。“明日大屿”愿景便从香港整体发展出发,将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麦萃才也强调,项目的支出不是一次性,而是连续性,以十数年来分摊每年,政府财政应该能负担。况且,“明日大屿”填海造地,是把资产种类由流动资产转化为固定资产,有效增加土地储备,日后透过卖地的收入,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带来更大收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他还提到,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之下,填海所增加的土地供应将为产业和人才提供新的机遇,从整体上促进区内各城市的融合。(完)

【编辑:郭炘蔚】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