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书迷缅怀金庸:他教会一代人侠义、孝心、正直

2018年11月12日 1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金庸丧礼举行 倪匡、蔡澜、马云、张纪中等到场致哀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11月12日电 (韩星童)香港文化博物馆于11月12日至30日在金庸馆外设置吊唁处,逾百名“金庸迷”12日由各地专程赶来,排起百米长队签署吊唁册,向金庸作最后的敬意。

  馆外摆放有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及机构敬献的花篮,也有“金庸迷”自发放置的金庸肖像画等。四处柱子均以金庸所著小说中人物或经典语句为装饰。而馆内吊唁处上方墙面上写有金庸所著小说名,台面放有三本吊唁册。

  由金庸的故乡浙江海宁专程来港的查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身份稍为特殊的“金庸迷”,他低头久久凝视现场所发纪念册上那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叹息一声“我有这幅字的真迹”,又从手机中翻出一张20年前与金庸的合照。

2007年6月28日,金庸先生在香港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专访。<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任海霞 摄
资料图:2007年6月28日,金庸先生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任海霞 摄

  “当年我35岁,我们是在金庸位于北角的办公室里拍下这张合照”,那时查先生由于工作关系在内地与香港两地来回跑,时常会给思念家乡菜的金庸带来一些自家种的青菜等蔬果及臭豆腐等,而金庸则送他墨宝作为回赠。

  查先生还随身带来一张金庸去世当天海宁当地媒体的报纸,“从那天我们得到噩耗至今,都感到很痛心”,他告诉记者,家乡人都非常敬重金庸的为人,并始终视他为骄傲。

资料图:2007年9月23日下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近3000名师生见证了一个重要时刻:苏大首个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该校杰出的校友、著名武侠作家查良镛(金庸)先生。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主持了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并为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先生 “拨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李俊锋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资料图:2007年9月23日下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苏大首个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该校杰出校友金庸。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主持了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并为金庸“拨穗”。中新社发 李俊锋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我们都是读金庸的小说长大的,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学着金庸笔下那些正面人物的侠义、孝心、正直去做的”,也正因如此,查先生视金庸为影响人生的“良师益友”。

  而来自香港的王小姐从12岁起便熟读金庸作品,最喜欢《射雕英雄传》且羡慕黄蓉,她坦言比起英雄侠义,金庸笔下的生动爱情更打动她,“我希望成为黄蓉那样的女孩,在爱情中仍保持自己的个性一面”。

  她排队进入吊唁区后,先深深鞠了一躬,才上前在吊唁册上提笔,她向记者读出自己所写的那段——“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完)

【编辑:张艾京】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