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媒称内地婚礼成变革新目标:向天价彩礼与低俗婚闹说不

2018年12月04日 09:36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港媒称内地婚礼成变革新目标:向天价彩礼与低俗婚闹说不!

  参考消息网12月4日报道港媒称,在中国内地,婚礼已经成为改革的最新目标,这反映出政府对于这项仪式变得铺张浪费、有时甚至低俗下流的担忧。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3日报道,在采取这项改变人们结婚方式的举措之前,内地正在推行一项引发争议的殡葬改革,这项改革同样旨在简化与人生另一个里程碑有关的事宜。

  民政部称,现代婚礼铺张浪费,有时甚至引发道德问题。它希望鼓励人们以更传统、更节俭的方式庆祝自己的大喜之日。

  据《经济日报》报道,民政部瞄准了一系列现象,包括天价彩礼、人情攀比、低俗婚闹等,它们反映了拜金盛行、道德滑坡。

  民政部11月30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的一次全国会议上说,这些问题不但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绊脚石,而且影响婚姻家庭和谐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一名民政部官员12月2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将要求基层政府机构对婚礼进行规范。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的杨宗涛表示,他们将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把办婚礼流程、数额等等通过村民公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农村的红白理事会来给予规范。

  

  民政部将敦促地方当局提供庄严神圣的人性化结婚登记颁证仪式,以劝阻人们大操大办。

  但专家们怀疑能否通过这样的命令改变人们的态度。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徐安琪说:“改变这些旧习俗主要依靠公共教育和新理念、新方式的宣传。媒体不应过度报道名人婚礼,名人在引导公众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政府有责任确保党员、官员和公务员的廉洁。而在很多情况下,婚丧嫁娶是这些人收受贿赂的机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净化社会环境有助于打击腐败。”(编译/李莎)

  

  中国传统与欧洲时尚兼得!俄媒:中国人愿为隆重婚礼花大钱

  参考消息网9月22日报道俄媒称,尽管中国的离婚率在增加,并且结婚年龄也在提高,但是婚姻传统依然不可动摇。

  据俄罗斯卫星网9月17日报道,面向结婚新人的婚博会吸引了数百名访客前往坐落于北京北部的展览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婚服店、珠宝公司、国外婚庆机构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服务。

  其中的一家公司表示,中国的婚姻服务市场私下里被认为是最稳定的。

  “是的,年龄确实在增长。这跟现在许多人住在城市里谋生有关。鉴于经济状况一年年变好,他们不仅想举办婚礼,还想要一个很棒的仪式,而这需要钱。过去是经济状况决定婚礼规模,而现在正相反。”这家旅行婚纱摄影公司的赵姓代表说。

  报道称,该公司为新人在海外不同的国家拍照摄影。仅举几个例子,如马尔代夫、巴黎等,是新人们喜欢选择的地方。

  “我们开张于12年前,现在在世界各国都有分部。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服务的价格至少为3万元。”他说道。

  报道称,至于婚礼服装,在中国习惯于将中国传统和欧洲时尚结合起来。除了含有民族元素的传统服饰外,中国女性还要为自己选上一件欧式婚纱。北京一家婚纱公司的设计师表示,婚纱的原创性几乎成了新娘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

  报道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更能表达自己个性的婚纱,她们喜欢特别一点的,不希望自己的婚纱跟别的新娘完全一样。在颜色上,她们对金色和香槟色的接受度特别高。设计师说道。

  报道指出,旗袍仍然被当作女士必备的服装,必须是丝绸的,它是地位和富裕的象征。

  一位品牌传统礼服制作公司的代表说, “中国人结婚的婚礼上,敬酒服是一定要有的,因为在请客喝酒、跟朋友庆祝时,作为主人要穿着得体,婚纱并不适合这样的场合,红色的旗袍或改良式旗袍更适合,所以这两年旗袍成为婚礼必备的衣服。”

  报道称,他们的展台吸引了许多访客。每个人都对一套传统的男女服装感兴趣,这套衣服是由中国最贵的设计师之一制作的,它们是绣有金线的真丝红衣,密密匝匝的刺绣让礼服有一种沉重感,很难想象穿上这样的衣服还能走得动。

  “这是特别定制的,特别设计,耗资6万元。”—位公司代表说。

  

  外媒称中国发起“反离婚”攻势:高离婚率拉低生育率

  参考消息网8月15日报道外媒称,面对近10年来激增的高离婚率,中国各地法院出台了一个新办法,让那些打算离婚的夫妻等待两周到三个月的时间再决定是否离婚,以期挽救两人的婚姻。这段时间被称为“离婚冷静期”。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8月13日援引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在最高法院2016年发起的旨在解决家庭争端的试点计划框架内,全国有100多个法院对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实施了这项措施。

  该计划主要针对的是年轻夫妻。据法官称,他们比前几代人更容易“冲动离婚”。在冷却期,他们可以接受婚姻咨询,甚至心理治疗,以便重新考虑是否离婚。

  报道称,根据7月颁布的一项法规,“离婚冷静期”不能超过三个月。在冷静期内,法官会和这对夫妻谈话,并提醒他们离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例如:如果两人育有子女,要对子女的监护权进行协商,此外还要协商如何分配共同财产。

  据报道,此类谈话通常是在完全不同于庄严肃穆的法院的环境内进行的,室内布置了沙发、电视和其他设施。

  报道称,鉴于许多地区缺乏劳动力以及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中国正在努力增进民众的家庭价值观,并鼓励夫妻生育更多孩子。中国已经发起一场“反离婚”攻势。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约有400万对夫妻离婚,而在上海等许多大城市,离婚增长率远超过结婚增长率。

  中国的法官表示,实施冷静期的目的不是“强迫夫妻们重新生活在一起”,而是为了避免冲动离婚,并确保在不存在家庭暴力的情况下,才会实施冷静期。

  报道称,除了“离婚冷静期”,中国的一些地区还采取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措施来避免离婚。

  据悉,几个月前该国东部省份江苏省已经开始对打算离婚的夫妻进行亲密关系测试。如果两人得分都较高,相关部门就会劝说他们继续生活在一起。

 

 

  资料图片:2017年8月28日,在河北石家庄新乐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新人们排队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新华社发

 

  

  中国结婚率下跌 美媒:因为更多独立女性选择晚婚

  参考消息网8月2日报道美媒称,虽然中国总人口中男性人数超过女性,但是二十年来,中国高校中的女生人数却超过男生。这意味着女性不想在20几岁和30几岁的时候因为结婚生育而影响自己的职业轨迹。她们晚婚或根本不婚。

  据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7月31日报道,在上海市区的一个市场,人们正忙着“买卖”。但是,在人民公园绿荫掩映的小路旁的这个市场里,他们的“产品”就是自家孩子。

  报道称,王女士正大声读着贴在一把雨伞上推销未婚女儿的牌子:“1985年出生,英国留学,个子不高,有上海居住证,有房。”这只是人民公园人行道旁贴着相似标牌的数以百计把雨伞中的一把。

  为了保护女儿隐私,王女士拒绝透露全名。三个月来,王女士每个周末都来上海“相亲角”,试图给女儿找个合适的丈夫。

  王女士说:“她不赞成我的做法,但她尊重父母的愿望。现在的年轻人不关心结婚不结婚,他们不重视传统价值观。他们的观点越来越西化。”

  王女士认为33岁的女儿之所以一直单身是因为在英国留学七年的缘故。她说女儿“变得更独立了”。但是,过去五年,中国的结婚率大跌近30%,除了西方影响之外,也有其他原因。

  在上海某时尚杂志当编辑的戴璇(音)说她是因为经济原因才一直单身的。30岁的戴璇说:“以前在中国,结婚是为了生存。现在我自己活得很好,所以对婚姻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报道称,与中国城市里很多年轻人一样,戴璇曾在国外留学——在挪威。她说很喜欢现在的工作,不着急结婚。

  她说:“我这个年龄的人会嘲笑早婚。并非是成功女性不想结婚,而是赚钱让我们更挑剔了。”

  报道称,但是,博达大桥广告公司45岁的上海首席执行官潘晟说这可能是把双刃剑。她说在中国这样的传统社会,男性会被她的头衔吓着。

  潘晟说:“他们不希望找一个首席执行官当女友或妻子。也许他们觉得是对他们的巨大威胁。我不是一个傲慢的人,总喜欢拿自己的头衔炫耀。我很低调。但是无论你怎样保持低调,总会吓着他们。”

  报道称,虽然中国总人口中男性人数超过女性,但是二十年来,中国高校中的女生人数却超过男生。这意味着女性不想在20几岁和30几岁的时候因为结婚生育而影响自己的职业轨迹。她们晚婚或根本不婚。

  报道称,中国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官方预测表明: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超过14岁以下的人口。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首次将要面临劳动者短缺、而不工作的老年人供大于求的问题。

  报道还称,选择晚婚的并不仅限于女性。26岁的袁锐宇(音)说他和他的朋友们都面临着父母的压力,催他们结婚,结果适得其反,反而让他们质疑为何要结婚。

  他说随着他的同龄人越来越多离开家乡,去国外留学找工作,他们越来越独立。婚姻这个最私人的决定应当由自己来做,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编译/郑国仪)

 

 

  资料图片:2018年2月28日,市民在西安市革命公园“相亲角”浏览征婚信息。春节长假刚刚结束,西安市革命公园的免费“相亲角”吸引了不少单身人士前来,大批代表儿女出面的家长也来到“相亲角”收集征婚信息,为子女寻觅佳偶。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结婚率出生率双降!港媒:内地解决老龄化问题任重道远

  参考消息网7月17日报道港媒称,中国内地老龄化社会问题看来形势严峻,最新官方统计显示出生率和结婚率均大幅下降。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6日报道,人口迅速老龄化迫使内地开放二胎政策。不过,内地媒体援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数字报道称,虽然推出了新政,但是去年内地大约出生了1758万新生儿,而60岁以上的人口却达2.41亿。

  报道称,去年,人口出生率降至12.43‰,低于2016年的12.95‰。报道说,51%的新生儿不是头胎。

  南京大学一位人口统计学家说,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下降,这种人口结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低出生率导致的。

  他说,其他因素还包括人们推迟结婚年龄和不愿生孩子,但是目前影响有限,尽管十年之内会有较为显著的变化。

  报道称,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有300万人在民政部登记结婚,低于2013年同期的430万,跌幅达30%。

  报道称,为解决低出生率问题,已经提出的办法包括国家税务改革实行子女补贴。

  报道指出,为促进消费,内地计划提高交纳个人所得税最低门槛,从每月3500元人民币提高到5000元,很多人口统计学家认为也应实行子女补贴政策。

  根据统计局早先的统计数字,东北的辽宁、黑龙江和吉林这些传统重工业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

  报道称,在辽宁省,去年20%以上的人口超过60岁,地方政府上周推出一项长期政策,鼓励年轻夫妇生二胎,鼓励老年人延长退休年龄或自主创业。

  

  英媒:单身女星婚姻观引讨论热潮 折射中国社会罕见变化

  参考消息网7月1日报道英媒称,中国女演员俞飞鸿两年前在谈话节目上对婚姻问题的发言再度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发酵。在中国第四次单身潮下,单身也很好、单身女性都很正常、不着急结婚等观点引起了网友的共鸣。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29日报道,俞飞鸿今年47岁,未婚,因出演好莱坞电影《喜福会》和电视剧《牵手》成名。2014年,43岁“高龄”的她凭借电视剧《小丈夫》再度走红,被称为中国娱乐圈的“冻龄女星”。

  报道称,引发热议的是俞飞鸿参与电视谈话节目时的言论,这期节目在2016年5月播出,但最近这次对话的视频被制作成长图片,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上万的转发和评论。中国国内媒体与自媒体纷纷发文讨论俞飞鸿的婚姻态度。

  两年前的节目中,她与主持人和嘉宾对谈,这两名男士问未婚的俞飞鸿,“你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单身到现在呢?”,“你觉得老一个人呆着,精神正常吗?”,“你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你烦吗?会想到要吃点东西跟人聊聊天吗?”

  在一些网友看来,这些问题非常不礼貌。但是俞飞鸿坦然回答,关于单身或结婚,“我不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什么特别困难的选择题,我觉得哪个更舒适就处在哪个阶段” 。她表示,自己不是独身主义者,也不是不婚主义者,只是并不着急到什么年龄就一定要结婚。

  她说,如果精神世界足够富足,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不需要跟别人聊天。身边许多男性朋友没有结婚,但精神世界都很丰富。“我觉得这个不能单独把男性女性分离开,就是女性单身就会不正常吗?我不觉得。”

  俞飞鸿还反问两位男士:“为什么从你们男人的角度,结婚对女人都是一种施舍呢?”

  报道称,中国的传统观念一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俞飞鸿独立随性的观点却引发大量共鸣,折射出现今中国女性对待婚姻和单身的立场。

  在最近这次讨论热潮中,一名网友在微博上评论道:“一个人生活也很好,有心意相通的人两人在一起生活也很好。最重要的是过得开心,可惜中国很多父母都是用刀架在脖子上逼子女走进婚姻。”

  还有网友借此表达不满,认为社会上存在对单身男性和单身女性的双重标准:“同样个人条件优越才貌双全的人,年长男性备受世界追捧,年长女性备受岐视,被人追着问为什么你不结婚?”

  报道称,俞飞鸿再度成为热点话题,跟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单身。媒体称中国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2014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和《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20岁至59岁年龄段单身人口总数达1.7亿人,其中男性1.04亿人,女性0.7亿人。

  社会学家李银河表示,中国社会单身的趋势在上升。女性要求婚姻自主、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关注这些话题,“过去好像每个人都要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现在许多人主动选择单身,这在中国是罕见的变化”。

  报道称,在单身潮下,中国的单身女性一直承受着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压力。“剩女”一词广泛流行于中国的社交媒体,用来形容那些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

【编辑:姜贞宇】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