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阮兆辉:地水南音没几人会了

2019年08月30日 15: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阮兆辉:地水南音没几人会了
    图为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阮兆辉出席“山水间”——渝港民乐交流音乐会新闻通气会。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重庆8月30日电 题: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阮兆辉:地水南音没几人会了

  中新网记者 刘贤

  “我都已经74岁了。地水南音没几人会了。”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阮兆辉颇为感慨地说。

  30日晚,“山水间”——渝港民乐交流音乐会将在重庆上演。大家耳熟能详的“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南音唱词将由阮兆辉现场演绎。

  他七岁从艺,启蒙老师是粤剧名宿丁香耀,后拜名伶麦炳荣门下,又随袁小田学习北派,从刘兆荣、黄滔、林兆鎏学唱,更精研广东说唱之南音,现为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兼任副教授、香港八和会馆副主席。

  阮兆辉在重庆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南音是传统说唱,“用唱来说故事”。故事有长有短。长的如《封神榜》,每天唱2小时,可以唱一年。它有固定的句法、声韵、结束音,但没有固定旋律。表演者可以自己去找旋律,每个人的演绎都不同。因此,可以说南音变化很大,也可以说变化不大,“很奇妙”。

  明末清初,南音多是失明人士在唱,都是听着学。阮兆辉说,当时多有战乱,这些说唱者辗转集中到广东,逐渐形成“地水南音”,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要推广、要传承延续下去不太容易。”他说,传统艺术的延续有三个步骤,一是继承,二是发展,三是创作。大多数人不肯先好好继承,学了两天就想发展。其实,老老实实继承,久了就会有发展,慢慢就有创作才能了。现在不是没有人听南音,只是推广没到理想地步。“我都已经74岁了。”他感慨,再不传承下去,地水南音就没了。

  此次到重庆交流表演,是阮兆辉推广南音的一种方式。他特地选了两首完全不同风格的南音:《客途秋恨》和《男烧衣》。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就出自《客途秋恨》。阮兆辉告诉记者,它本是清末一位书生公子所写的诗,用词文雅,讲的是游学中邂逅一位女子,产生爱情,但又离别,在战乱中思念对方、担心对方安危的故事。

  “这首在南音中称王,学南音的必须唱,唱好就能出师了。”阮兆辉说,另一首《男烧衣》就是市井白话,很通俗,希望重庆朋友们欣赏到雅俗两个风格的南音,喜欢上南音。

  与地水南音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清音,也将在此次渝港民乐音乐交流会上演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李蕴妍告诉中新网记者,自己从小也玩音乐。有时候,艺术曲高和寡,不一定为普罗大众所熟知。“我们希望尽量去普及,所以将香港的乐团和艺术家带到重庆,不仅在舞台上演出,也通过地铁站快闪等方式与普通民众接触,还要与重庆的专业艺术团体和学生多做交流。”

  2018年举办的“艺聚山城”渝港名伶汇演,让香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演绎“粤味”,“川剧皇后”沈铁梅表现“渝味”,碰撞出粤剧与川剧的火花。2019年举办的《金锁记》交流演出,让香港话剧版“曹七巧”和重庆京剧版“曹七巧”对话。李蕴妍说:“我们将每次找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切入点,让港渝两地艺术文化交流碰撞。”

【编辑:孙静波】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